古代的盛夏飲食消暑

古有“三伏”之說。據《陰陽書》記載:“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為後伏,謂之三伏”。也就是說,夏至標誌著炎熱的開始。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療保健作用。

飲食避暑最早於漢代。但漢代的飲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勞”,是一種勞動之餘的“斗酒會”,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勞。南北朝伏日以飲食避暑有進一步發展。據《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這裡所謂“避惡”,實際指的是避暑。“湯餅”是一种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說,古人盛夏吃湯餅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暑方法。

時至宋代,伏日清熱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說:京都熆封犎俗鈧厝伏避暑。六月中往往避暑於“風亭水榭,峻宇高樓”等場所。吃則是“雪檻冰盤,浮瓜沉李……包⌒潞傘薄!渡歐蚵肌芬布竊兀骸般曛薪謔常伏日綠荷包子”。從文獻記載看,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描述

西瓜,又名寒瓜。中醫學認為西瓜性味甘寒,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用。《本草綱目》也指出西瓜能“療喉痹,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

毫無疑問,夏季熱盛傷津,食西瓜功效最佳。“綠荷”與“新荷”都是指荷葉。荷葉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葉,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澀平。具有清暑利濕、生津止渴等作用。《飲食指南》認為,荷葉能“升清消暑,化熱寬中,散淤,主治暑熱、水腫、淤血症”。宋代開封市民伏日,以“浮瓜沉李……包⌒祿ā蔽避暑飲食,說明我國至少在北宋時期,人們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涼飲食防暑了。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乾用。”《清稗類鈔》也說:“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於中”宴客。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夏日飲蓮子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

清朝北京地區伏日選擇中草藥避暑,也是一大特點。據《京都風俗志》說:“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這裡“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功能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日華子本草》稱其:“止咳,潤心肺,消痰氣。”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脾土健旺的功效。“甘草”,亦稱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學上以根狀基入藥,性平、味甘,功能緩中補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生用可治咽痛、癰疽腫毒。

“藿”,草名,即藿香。中醫學上以其莖、葉入藥,性微溫,味辛甘,功能解暑、化濕、和胃、止嘔。主治感冒暑熱、頭痛胸悶、精神不振、食慾不佳。《本草圖經》謂其“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醫余錄》說:“藿香,恆散暑氣,避暑氣。”足以可見,蘇葉、藿葉、甘草湯是盛夏食療佳品。

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還有冰恰⒙毯砂子、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楊梅、鮮藕、鮮菱、西瓜、香瓜等近十餘種。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藥為多,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溫、平、辛。主治清熱消暑、除煩止渴,或瀉火解毒、養心寧志、健脾益胃。這些消暑飲食方法都是十分理想的夏季保健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