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飲食文化不容埋沒

  成都,深居內陸,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內江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地區,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洲接壤;南與樂山市相連。市區東面以龍門山脈,西面以邛崍山脈為主將成都城緊緊相抱,自古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古語有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古時候秦國為了併吞蜀國,但又苦於蜀國的險要地勢而製造出來“運金牛”的典故至今仍使我們記憶猶新。但早先的“蜀道”早已不復存在了,而今天,三個交通,兩個樞紐的國際大都會卻在我們面前日新月異的發展著。成都,雖說是平原地區,但其境內的地形也較複雜,山地、平原、丘陵等多種地貌類型層出不窮,海拔最高處5364米,最低處378米,而在龍門與邛崍山脈之間,海拔均有4000米以上。有什麽樣的地形就有什麽樣的氣候,成都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900—1300毫米之間,溫度也在15.5—16.5度之間,整個氣候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的特點最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而日照率少、雲霧多、濕度大這些缺點在我來看之是成都氣候特點中不足為評的“殘缺美”而以,大家不必介懷。說到成都濕度大,所以在成都,年齡稍微有點大的人們都或多或少的患有風濕,所以成都人找到了一個可以消痛去濕,解除躁熱的良方........那就是:火鍋!

成都的火鍋文化與巴渝一帶的火鍋頗有淵源。成都的火鍋文化來自於重慶,但比重慶火鍋要香且鮮,而辣味也很適中,四川人對於辣較有心德,講究外剛內柔,辣則剛而不壓柔,柔則香而不抑剛,所謂剛柔並重,有剛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帶辣,辣中有香,同時還有一股麻味,三種味道混合起來回味無窮,再加上銅鍋慢煮,這就是成都早先的“麻辣燙”。俗話說:食在四川,味在成都。成都是四川的都會,同時也是四川飲食文化的中心,飲食是我們國人之天下,而川菜則代表了中國西南部人們的口味,所以,這正是川菜能並列我國“四大菜系”之一的原因。說起成都的川菜,早已久賦盛名,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中曾經提到過成都川菜那種使人“口水直下三千尺”的美味佳色,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競相讚揚成都的川菜,所以到如今在川菜菜品里還有以文人命名的菜品.

許多外地朋友對成都的川菜都有誤解,認為其的菜品都以辣味為主,其實不然。當然,就其四川人的口味而言自然是以味濃而自成一派,但很多川菜技師們往往在製作菜品時則並不是僅僅為四川人度身訂造,恰恰是以大眾口味見長,其目的,無非是想讓全國各地的食客接納川菜!在川菜中既有汁濃味重的菜品,也有口味清淡的佳肴。就以豆腐而言,同是豆腐,而做工確是不同。在川菜中,麻、辣、鹹、甜、酸是基本味,前面就說到了:五味調和,百味鮮。不同的味道經川菜技師們的精工細配,製作出來的口味就有:麻辣、魚香、蒜泥、怪味、椒麻、紅油等二十幾種口味。剛才說到豆腐,同是豆腐,但也有區別:熊掌豆腐是川菜菜品當中味道較重的一種,不過在品嘗“熊掌豆腐”的時候切記不要穿淺色的衣服,否則,閣下會在品嘗這道美味佳肴付錢的時候多付出十塊錢的洗衣費,嚴重的話,您還可能為此報銷一套時裝。熊掌豆腐的汁料以醬油、香料、花椒沫、味素等加上鍋底溫度熔化而成,其中,吸納了豆腐的原有的豆味兒,所以使人吃起來感覺很有嚼頭,而且並不油膩。又因這種豆腐是在鍋底煎成,所以在外觀來說表面成金色而微糊,酷似熊掌,熊掌豆腐故而得名。但是這道菜也有他的缺點,如果掌握不好配料的技巧,那麽吃了之後會讓人覺得口渴,所以,這道菜只適合喜歡味重的客人。又如白油豆腐,它卻是有和熊掌豆腐無論是形、質、味上相反的一道素食,以清淡為特點。在我國沿海一帶極受歡迎!川菜是四川飲食文化中的精髓,不過成都的小吃,則是四川飲食當中的代表。說到成都的小吃,我們要上溯到成都的解放以前,在成都解放前,成都的大街小巷出現了提竹兜,挑竹擔,一邊吆喝,一邊做買賣的小販,他們專賣自己在家中製作的方便食品,後來都均擴大了自己的經營規模,同時,他們又以自己開店設業的街道名稱作為自己店鋪招牌的名稱,以此表示只此一家貨真價實!如今,在成都人面前提到成都的小吃,成都人自然就會想到總府街的“賴湯圓”、荔枝巷的“鍾水餃”、焦家巷的“馬紅薯”、洞子口的“張涼粉”、銅井巷的“素麵”、九眼橋的“三合泥”等等!到了解放後,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沖刷下,成都的飲食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而今的成都小吃早已成為了大眾化的食品,具有方便快捷、經濟實惠、質優物美、風味十足的特點。但是成都是全國最悠閒的城市,成都人不僅好吃而且好耍,所以從古代時候起,成都這個地方就有很多供百姓休閒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