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中的平衡之道

膳食的酸鹼平衡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裡,他指出了膳食結構中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即肉食不可超過穀食和菜食。肉食大都是酸性食物,多食會使血液從弱鹼性轉為酸性,令人倦怠乏力。蔬菜水果豆類大都是鹼性食物,因此,菜餚應該葷素搭配。

膳食的冷熱平衡

生冷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應少吃生冷食物,特別是在夏日更應慎重。同時,飲食也不可過熱,否則極易燙傷胃脘、咽喉。據報導,華北地區食管癌高發區居民就有喜飲熱粥的習慣。

膳食的五味平衡

食物有甘、酸、苦、辛、鹹五味,中醫學主張飲食的五味要配合得當———五味調和,相得益彰。否則,就會使五味中某一味的作用過偏。如甜食有補氣血、解除肌肉緊張和解毒功能,但甜食過多易影響食慾;酸味健脾開胃,可增加食慾,而且可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但過食酸味卻會使消化功能紊亂;苦味可除濕、利尿,且對調節肝腎功能有益,但苦味過濃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然而過分辛辣對眼疾、口腔炎和痔瘡、便秘等不利。

膳食的雜與精平衡

人體需要的營養是多方面的,從人類的進化歷史看,必須有眾多來源的食物才能滿足營養平衡的需要。膳食偏簡求精有害無益,特別是對生長發育不利,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鐵、鋅、碘和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因此,除需注意食品的色、香、味、形以外,更應提倡食物來源的多樣化。

就餐的饑飽平衡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如果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話,應早晚各吃150克,即3:4:3的分配比例比較合適。著名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的飲食秘訣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她將這套飲食習慣稱之為“羊吃草”。這一進食方法適用於老年人以及需要減肥者。

就餐前後的動靜平衡

就餐前後動與靜的平衡同樣也很重要,因為人們每天飲食中所攝入的多種食物及營養與身體的熱能消耗之間必須保持平衡。《論語》中說:“食不語,寢不言”,古人主張食前及食中宜靜而專致,不可分心,以利消化。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說明食後緩行散步有利於健康。

就餐前後的情緒平衡

進食前和進食中保持平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消化功能正常運行,對於健康有重要意義,與此相反則會危害脾胃。古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進食過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