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做老師讀後感

2、如何讓生本教育在我的課堂里綻放?生本教育體系的方法論中,提及了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等生本的教育方法,它為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思路。科學教學中的精髓是活動教學,是“做”的範疇,如果只讓學生學而不做,是無濟於事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如何讓生本教育在我的課堂里綻放,唯一的方法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的過程中來“以學定教”完成教師的使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生本教育中的“教”比師本教育中的“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師高度尊重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基礎上,如果空泛地提“以學定教”、“以學論教”這是對生本教育的誤解。因此我構想我的生本科學課堂應該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以討論交流來把“教”融入於學的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場景。改“在書本中學科學”為“在生活中做科學,在教學中精選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探究規律,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有利於探究的活動,幫助學生探究,以求得學生最大發展值 3、如何對待課堂教育中不和諧的音符?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學生對科學課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床”,如何在不變 “溫床”為“冰床”的前提下,能夠讓“溫床”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科學學習。

讀了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老師》後,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目前,學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讓“生本”的理念貫穿我們的歷史教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現在 的國中生我就有著非常明顯的感覺,上課的時候,我一個人在上學講。總是有的學生不聽,無論用什麼樣的方法,也是還難調動學生的興趣。有時讓學生自己來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但“生本教育”並不這樣認為,它提出“學生 才是教學的最大資源,教學過程要以尊重學生的內部自然規律為教學前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說:學生學會任何東 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並不是老師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知識的獲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 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啟示”,什麼是“拋秧啟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為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 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為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 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為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為,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為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 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