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求理讀後感

(四)要正確看待優點和缺點、特點和弱點

人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是一分為二的。由於時間有限,實踐的範圍有限,一個人往往是這頭長那頭短,那頭長這頭短,有時長是短的原因,短是長的結果,完美無缺的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同時有些優點和缺點是伴生的,如果不注意保護優點,一味死摳缺點,缺點是沒有了,但優點也就沒有了。對一個人要一分為二,但一分為二不是半對半,不分主次是折衷主義。一個人七分或八分是優點,優點又很突出,那就是好的,就是我們需要的。相反,如果這個人七分是缺點,那就基本不行。因此,必須把握好優缺點的分量。如果把缺點一味渲染擴大,三就變成了四或五或六了,同時再把優點一貶低,這樣稍一偏,優、缺點分量就不準了,優秀的人才可能被看作毛病很多的人物。看人必須抓主要面,看主要面是缺點還是優點,既要看缺點對工作有多大害處,更要看優點對事業有多大用處,要估計得恰如其分。就一般講,要先看長處後看短處,發揮長處避其短處,在發揮長處過程中補其短處;先看優點後看缺點,在發揮優點過程中克服缺點,而不是首先摳缺點把人制住。有些同志常常以個人好惡作為標準,把別人的特點、個性當成了缺點。如這個人活躍一點,就說他咋咋呼呼;這個人穩當一點,就說他暮氣沉沉。我們為什麼“萬金油”式的人多,我看是和我們不允許個性存在有很大關係。如果人人都按一個模式、一個標準,管得又嚴又死,就會把人搞得圓頭圓腦、沒棱沒角,使特點不能發揮,從而埋沒了人的才華。一定的實踐範圍造就一定的人才,有些真正可貴的東西,很可能就是你看不慣的東西,個性的東西,即所謂殊眾的東西。王維講“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是說可貴的東西開始不明顯,不注意容易丟失掉。

(五)要使幹部能上能下經常化、制度化

中國目前是個特殊的階段,要一下子完全解決幹部能上能下問題不大可能,但這個方向必須堅持,起碼可以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規矩。新上來的大多是解放後參加工作的人,為什麼同時期的人這個能上來做領導而那個就不行,原因只有一條,就是看誰能夠給國家和人民辦事。因此,凡能給國家和人民辦事的幹部,也就是稱職的幹部,可以接著幹下去,否則就應該下來。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而是國家和人民的大利益。我們常講不要占著茅坑不拉屎,不稱職的幹部要比占茅坑不拉屎嚴重得多。領導幹部沒有功就是過,沒有成績就是問題。現在領導都要講工作,講指標,講效益,一個人的工作好壞聯繫到整個的局面;其實自己幹不了,又不下來,對自己也是一種折磨。同時,在一個班子中,你不稱職,又不下來,別人就進不來了,這不利於新的優秀人才的發現和鍛鍊。打破終身制,首先要解決觀念問題,要宣傳乾什麼都一樣的觀點。不是講“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嗎?能幹什麼就乾什麼嘛!有什麼不好呢?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不取決於職務而在於盡心竭力;只要全心全意,只要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革命第一,就是個高尚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外國的政界大都是先在議會當議員,然後逐步參加競選當總理或總統。我們現在是市委、市政府下來再到人大、政協,這樣就注定了人大、政協的成員年齡都大。因此,我們想逐步地加以改變,由現在的單向改成雙向,即人大、政協也要搞些年輕人。因為對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需要叫他們早些接觸上層,在人大、政協鍛鍊一陣,得到提高以後,有的可以到市委或市政府工作。當然,還會有由市委、市政府退下來的到人大、政協。這就叫做雙向流動,這樣人大、政協也會增加活力。總而言之,要提倡流動,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幹這個也能幹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