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觀後感

任學安說,即便說《復興之路》目前所呈現的歷史事實本身仍是比較基本的,但放在電視上跟放在書上是不一樣的,經過電視綜合藝術手法表達,它產生了更強更新的衝擊力。

儘管製作時間短,但《復興之路》劇組還是儘可能地收集珍貴資料來表達歷史。比如片中展示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辭位詔書、孫中山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民國公約等都是從中國歷史第一、第二檔案館找到的原件。還有蘇中建交時的俄文版檔案的原件影像,則是第一次公開的外交部“鎮部之寶”。,原創範文樂園

為了使這部政論片經得起考驗,劇組採訪了140多位境內外專家,其中境外專家30餘位。

“《復興之路》不承擔對歷史進行新解說”

與《大國崛起》突出對事件的講述有所不同,《復興之路》不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後的影響,還將大量筆墨放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如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他們的命運在片中均有展現。

“寫歷史繞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人,一個是事。在歷史的關鍵點上,總能找到一些具體推動、承載歷史的人,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通過他們的故事,現在的觀眾感受和觸摸起歷史來可能會更鮮活一些,更真實一些。”任學安說,《復興之路》一片中出現的人物,應該說都跟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有些還是歷史的創造和推動者,寫歷史不能忘記他們。

對於某報關於《復興之路》“對很多此前不甚明晰的史實及爭議人物也有新析”的報導,任學安說:“這是一個虛假報導,第一他沒有採訪過劇組,第二我們認為這只是他自己的解讀,他的解讀跟我們沒有任何溝通。”他表示劇組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報導非常氣憤,要求對方消除影響。

“《復興之路》這部片子不承擔對歷史進行新解說。歷史不是生產產品,歷史的基本事實在那裡擺著。我們只是希望觀眾通過我們的電視化梳理,能夠看到為什麼我們今天過上幸福生活,取得了這么巨大的成績,我們民族復興走上新的起點,這一路是如何走來的。我們想建立一個歷史感,讓廣大觀眾明白中國由積貧積弱到現在逐步走上繁榮富裕,才剛剛開始品嘗小康生活的滋味,這一切來之不易。跟十幾年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比,一代代中國人的日子越來越好,每箇中國人的自信心、精神風貌有了極大變化。國家、民族復興的基礎在一步步夯實。”

媒體是傳播有用知識的主陣地

回憶《復興之路》創作的點點滴滴,任學安說,由於是《大國崛起》的原班人馬,大家對創作的基本方式、基本判斷均已達成共識,因此劇組人員最需要克服的是很多最基本的問題,比如說照顧父母妻兒和自己身體上的問題。記者在任學安的臨時辦公室看到了一個電子血壓計,據說劇組中因為忙碌而血壓升高的同事還有好幾位。,原創範文樂園

為了《復興之路》順利播出,劇中每個成員都在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吃住在劇組,不僅春節、“五一”、“十一”幾個黃金周都在加班,平常工作多少小時也根本都沒有概念,每個人都面臨腦力和體力的極大考驗。女導演黃蔚負責的是境外國家的拍攝,從聯絡到出訪,都擔綱完成,這對於一個孩子還不到兩歲的年輕的母親來說,無疑意味著要克服重重困難。執行總編導周艷也是最辛苦的人之一。“在製作《大國崛起》時,周艷已經被戲稱具備了外國史專業博士生研究的資格,如今,如果有學校願意授予她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學位,我認為她也是當之無愧的。”任學安半開玩笑地說。說到此,任學安非常感謝他的團隊中的每一個同事以及他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