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總結與反思》讀後感

我國開展基礎教育改革的幾年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成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了把我們的教育變成“優質的教育”,在深化改革的同時,作為教育理論工作者,不時時停下來,回頭看看已經走過的路程中的每一個腳印,冷靜思考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尤其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課改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難與疑惑。停下腳步進行反思,並非是行程的一種中斷,而是蓄勢待發。反思,讓我們更清醒的認識解決問題,不斷完善專業理論,給實踐提供更大的支持,保證教育發展有不竭的動力。

為此我精心選讀了《新課程總結與反思》這本書,特別是本書的第五章基礎教育的教學變革。在這本書中提到課改一是教學理念的改革,有效的師生交往中,師生之間不再是單向的師生關係,而是師生間的互動對話關係。“對話”不僅指師生、生生間言語對話而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教學是一種理念,強調在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性。二是學生觀的變革,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是具有個性差異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我們要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班、不同的人都要不同對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從課程變革和實施的角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於學習方式改革的目標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含義:倡導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突出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和研究等認識過程;學習方式的轉變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課程改革使得大多數學生和老師都有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踐中存在許多問題。如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美國學者齊莫曼提出了一個系統的自主學習的框架,即:學習動機(為什麼學)、學習方法(如何學)、學習時間(何時學)、學習結果(學什麼)、學習環境(在哪裡學)、學習的社會性(與誰一起學)六個方面。如果學生在這六個方面均能自己選擇或控制,其學習就是自主的。為了培養自主學習,就要進行能力訓練。包括:(1)目標設定訓練。引導學生設定明確的、具體的、近期目標。這些近期目標的設定其實是遠期目標與複雜目標的分解,使學生在學習中有的放矢,可操作性較強,在這其中學生的每一階段都能因自己完成了目標而增強自我效能感,促進學習。目標的設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確立有一定難度的目標,如果目標太簡單、容易,學生感受不到成功後的喜悅,容易的目標無須付出多大努力便可實現,不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相反,太高的目標,讓人覺得遙不可及,難以實現,即使付出努力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準確把握每位學生的能力水平是非常困難的,教師應在盡力了解每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設定不同梯度的目標,給學生選擇的空間。還要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與自我評估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給自己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2)增強自我效能感的訓練。自我效能感會有效地促進自主學習。增強自我效能感的訓練有多種:一是提供學習榜樣。在班級中幫助學生尋找與自身情況類似的同學作為榜樣。當學生看到榜樣的學習狀態及獲得成功後,激發了自己努力學習的欲望,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同樣的成功。二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經常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只有體驗到努力後的成功,才相信自己是能行的,也只有在體驗成功後,才對學習越發有興趣,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尤其對取得進步有困難的學生,針對其每一個小進步都給予真誠的鼓勵。(3)自我監控能力訓練。在自主學習中學生要對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計畫的可行性,學習過程的進展情況、時間的分配與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及學習結果等進行分析、評判、即使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方法等,尋找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我監控應是伴隨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的整個過程。通過學習,正如本書所言我知道了自主學習絕不等同於自學,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對學生缺乏必要的指導,存在急躁心理,對學生信心不夠,懷疑學生的能力,有時包辦代替,抑制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對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指導與訓練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隨意性較強。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加強自身的理論素養,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樹立新的學生觀,充分認識學生的潛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教學中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在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