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觀後感

《投名狀》的譯名雖然是“戰神”,但事實上卻不遺餘力的宣揚反戰主題。因此在影片的戰爭戲段落里,陳可辛的做法迥異於張藝謀式的暴力美學,他沒有鋪陳炫目的色彩,而是選用青灰色調,極力烘托戰爭的殘酷和恐怖。在動作設計上,也不是飛來飛去,把武力美化為舞蹈,而是力求寫實,不避血腥,黃沙狼煙,血肉橫飛,直觀展現暴力的刺眼和驚心,讓人產生對暴力的本能厭惡。陳可辛直言,中國電影已經習慣把暴力場面拍得很美很浪漫,殺人場面是美的,戰爭場面也是美的,而這些並不是他追求的,如果把《投名狀》戰爭場面拍得很浪漫的話,觀眾對戰爭不會有恐懼感。所以,陳可辛認為《投名狀》里的血腥和暴力都是必須的,但也僅僅是讓觀眾了解戰爭殘酷的一種方式。

陳可辛此言不虛,《投名狀》在對戰爭和暴力的態度上,徹底顛覆了以往古裝大片的模式,第一次從人性出發,對戰爭和暴力投以懷疑的審視。中國觀眾已經看慣了漂亮的謊言,陳可辛能在這樣一個古裝大片裡繼續自己的人文關懷,誠實的面對歷史和人性,讓我心生敬佩。當然,《投名狀》的顛覆不止於此,它對中國武俠片中“兄弟義氣”這一主題的挑戰,更是勇氣之舉,在《投名狀》里,欲望壓倒了承諾,冠冕堂皇的理想,原來只是骯髒的陰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口號,在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事實面前顯得蒼白而可笑。這樣一來,以往武俠片極力營造的“江湖烏托邦”,在《投名狀》里就轟然坍塌了。對此,陳可辛自己的說法很精闢:“《投名狀》力求顛覆以往古代大片的基調,特別直白、赤裸裸地展現人性。因為我一直認為,古代人的道德絕不比現代人高尚。在一個沒有飯吃的年代,古代人的道德底線可能比現代人更薄弱。”《投名狀》的這種誠實,也許讓人難受,它顯得過於決絕,以一個徹底的悲劇,使戰爭神話,暴力神話,江湖神話一一幻滅。但應該看到,幻滅之後,看到~之後,才可以產生真正的思考,才可以生出真正的希望。

轉自: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