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生讀後感

眾所周知,即便是未品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中一部最優秀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嘔心瀝血,批閱十年,增刪五次”長期艱辛勞動才給子孫後世留傳下來的一件寶貴的藝術珍品。上高中那年,我曾讀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謂,人物都理不清出,只知道《紅樓夢》是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讚頌了自由愛情,描寫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釋了封建社會由興到衰的必然規律。今天,當我們再次接觸到《紅樓夢》時,尤其是聽了老師講解的《紅樓藝術人生》後,才明白:寧府、榮府的興衰其實就是整個社會的興衰的縮影!但兩府的興衰是以物是人非,才子佳人的消逝或歸隱為結局的,給人一種分外的傷感!

如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迴旋於腦海中,正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本次課中,讓我剎時懂得了很多,深入了解了很多,收穫甚多。

《紅樓夢》不僅僅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從“金滿箱、銀滿箱”到“陋室空屋”的驚天巨變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在這樣的一個封建社會,大觀園中男男女女們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雖然林黛玉琴棋書畫無所不精,才情氣質人人贊,可到頭來,年紀輕輕就鬱鬱而終;薛寶釵凡事穩重,識大體,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原是金玉良緣,可偏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嘆端嫻處子,到底是誤終生;迎春才貌雙全,可嘆卻遇中山狼,一味驕奢淫蕩,嘆芳魂艷質,一載去悠悠才情萬種的紅樓兒女們散的散,去的去,曾經的繁華人生如一場夢!它不單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在暗示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

在人物賞析中,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作為角兒,其是曹雪芹筆下所同情悼惜的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敢於反叛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擁護封建禮教而難逃其壓迫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概括其特點,用“悽美”二字足已。“淒”主要表現在林黛玉的身世淒涼、纖弱多病,“美”主要表現在外在、內涵、藝術這幾方面,兩者相加則構成了林黛玉“悽美”的悲劇形象。記得初次見到黛玉,作者並未直接著墨描繪其的美,而是借用鳳姐的嘴及寶玉的眼來突出其絕世美麗。心直口快的王熙鳳一見黛玉便驚嘆:“天下竟有這樣標緻的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而在賈寶玉眼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時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千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好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筆至此處,一個活生生的絕美林黛玉已躍然紙上,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悽美。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從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賈寶玉是個又奇又俗的人物,“叛逆”則是他的性格。其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厭惡封建仕途道路,尖刻的嘲諷那些熱衷仕途之人,稱他們是“沽名釣譽”之徒,他一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人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醜逼人。”在這種駭世驚俗的思想指導下,寶玉終日在內幃廝混,並鍾愛和憐憫女孩子,鍾愛她們的美麗、純潔、洋溢的生氣、過人的才智,憐憫她們的不幸遭遇,憐憫其將嫁與濁臭的男子,失去了她們的聖潔之美。寶玉曾道:“女子出嫁前為珍珠,嫁人後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其種種叛逆思想,當然被封建正統人物視為“草莽”。在他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是與林黛玉的真心相愛,互為知己,但在賈母等人的安排下,被迫與薛寶釵成親,最終因雙方思想不同,且無法忘懷精神上的伴侶林黛玉,婚後不久,便出家當和尚了。不幸的相戀,不幸的婚姻,一方面開始於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因此,有人說過:賈寶玉這個形象所體現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畢竟,他的思想還是有一點狹隘的,例如,他不敢與封建制度徹底的決裂;他從來就不敢和封建家長正面發生衝突,對抗比較消極;當他苦於找不到思想出路時,就產生了想死的念頭,想“化灰化煙”的虛無空幻的思想。這便是賈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