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素質》讀後感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簡介,了解到這本書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在中國待了20多年的外國人所著。那個時代的中國貧窮落後、思想上固步自封,經歷了1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國人究竟存在著怎樣的民族劣根性,也許用一位外國人的眼光來看,會愈發的真實、客觀。

懷著期待又忐忑的心情來讀這本著作,一方面因為這是一本真實的剖析自己民族品性的書;另一方面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看的同時,也似乎在明鏡自照,照見了我們自己內心所有的缺陷與疤痕。儘管這是寫一百多年前的國人,但不得不承認,作者指出的這些族性特有的頑疾,不僅在說過去,當下也同樣沒有“治癒”。

書中作者從生活的小細節來洞察國人特有的品性,我很多次都懷疑作者是不是以偏概全了,怎么能從個別現象推出整個國人的素質呢。難道真的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句老話,還是從我國古代沿襲至今的傳統文化根生地固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讓人禁不住想問問,難道幾千年來,那些文化氛圍、生活習慣、傳統習俗、政治制度的“精髓”都能一脈相承的沿襲至今。時過境遷,當中國早已開化,世界各國的文化早已融會貫通,大家都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勉的情況下,中國人的素質仍然被冠以特有的名號,而且大部分仍舊專屬於國人…...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在揭我們的短處。他雖然也提到中國人如省吃儉用、辛勤勞作、恪守禮節、生命力強、仁慈行善、共擔責任、尊重律法等優點,但書的主要篇幅是在羅列和論述中國人的缺點:死要面子、漠視時間、天性誤解、拐彎抹角、柔順固執、心智混亂、麻木不仁、盲目排外、因循守舊、缺乏公德、缺乏同情、相互猜疑、言而無信……即便說到優點,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懷著不解和質疑的眼光的。比如,說我們辛勤勞作和省吃儉用,其背後的意思是因為窮而不得不如此;又如,說中國人恪守禮節實際上是在搞繁文縟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虛偽的表現……看完這些,我已經不想去考究是否這些優缺點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民族,但作為中國人,我們存在的這些“頑疾”確實需要找到原因和治癒的方法。

一個國家無論經濟、科技、教育怎樣發展,文化始終會作為民族傳統沿襲下來。因此我認為國人的道德素養之所以沒有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而發展,主要源於中國幾千年來強大的文化影響。中國和許多國家一樣是個多神的國家,但中國的教徒們似乎沒有那么虔誠,大家在信神、拜神的時候大多只是為了求的內心的安慰、保佑自己、願自己夢想成真……並沒有像外國人那樣作為自身的一種信仰自死不渝的守護著。據此,國人的所作所為就能得到一種解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熙熙攘攘之中,又有許多生命本能的欲望。國人的內心都充斥著人性的這一弱點,祖祖輩輩一脈相承的沿襲至今,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中國傳統文化是提倡重義輕利的,可是,也許是壓抑造成了巨大的反彈,掀開那層魔術的大布,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形而上的東西很少,反而是重利重得厲害,因此衍生出這么多的“頑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禮儀之邦”這個自詡的稱謂急需“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