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么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並沒有抱有敵意,經常恍然大悟(當然說不定是經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後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觀點創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後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鬥於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於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只能引領著他一步步構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閒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美洲散文集裡面有幾篇政客的尖酸文,相當那個啥。我沒有參加過什麼辯論隊,中學時倒是參加過辯論活動,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兩種觀點存在時,自說自話,引經據典,偷換概念,甚至攻擊,這算是觀點碰撞嗎?這樣的話,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著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著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性錯誤。於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於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就是書中反覆重申同一觀點,現實中外文狂飆,睥睨眾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著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幹啥啊?”

ps:他的所謂英國群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群氓是造成混亂,於是激發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於是戰了爭。該怎么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為了一個固執的老頭的特立於世而去為其所用。看了他的書,他被那么多人關注,是因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華與行為藝術,讓時代終於記住了轉型期還有這么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了炎了,誰記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於統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行嗎?利於統治就一定利於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么寫這么遠,能通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