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林趣話》讀後感

楊瓊

“言吾之文就是語文”,“趣就是邊走邊取” 周老師的“說文解字”還在耳邊迴響,假期中,我也準備去“語林”中“趣話”一番。

《語林趣話》列舉的都是一些最普遍的漢字,其中介紹漢字的來源時,也大部分來自《說文解字》。拿“巴”來說,《說文解字》里解釋為:巴,蟲也;或曰食象蛇。可見,巴最初的含義是“蛇”意思。川鄂交界處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仍忌吃蛇肉的原因。當時的巴人崇拜蛇,所以以“巴”為名稱。蛇與中國的文字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吃蛇肉的原因。當時的巴人崇拜蛇,所以以“巴”為名稱。蛇與中國的文字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蛇是緊挨著地面爬行,所以有靠近的意思。如:巴著窗戶看。也有粘住的意思,如:鍋巴、泥巴。單是從“巴”字的甲骨文來看,也是像一條爬動著的蟲。所以,才由此引申出後來的含義。《岳陽樓記》里曾描寫到: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巴陵即岳陽。傳說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有個名叫羿的部落酋長,曾在洞庭湖邊殺死一條巴蛇,蛇骨堆了一座大山,因而岳陽就被稱為巴陵。從這樣故事來看,也不得不感嘆古人造字的神奇。我想,作為語文老師,能在講之乎者也的同時,也能給學生來點這樣的故事,我們的課堂不就更加豐富有趣了嗎?

看完這本書後,結合教學,我有這樣一些思考。

追本溯源,與字詞教學相結合。

每天課前的聽寫是我必做之事,我發現,學生書寫漢字的錯誤可謂種類繁多,花色各異。但歸結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理解字義。如“滄海”學生會寫出“蒼海”,實際上“滄”字是個形聲字,左邊的三點水是水字的變形,是形旁,它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水有關;右邊的“倉”是表示讀音的聲旁。《說文解字》說:“滄,寒也。”這是這個字的本義。學過的文章《列子 湯問》中說:“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意思是:太陽剛升起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涼嗖嗖的;等到中午,就像把手伸進了熱水裡一樣。這裡的“湯”是熱水,“滄”就是冷的意思。深綠色的水也叫“滄”,水字旁的“滄”用來形容大海,所以叫“滄海”。草字頭的“蒼”是用來形容天空或周圍環境的,所以叫“蒼茫”。我想作為語文教師,將以上內容講清楚了,學生自然也就能區分兩個字的差別了。同時,由“滄”字還可以繼續延伸,“滄”不光是大海,江水也可以稱為“滄”。“滄海”原指深綠色的大海,古人對南部海域還知道很少,在他們眼前展現的只是東海、黃海、渤海,他們統稱東海,也叫滄海。所以曹操在《觀滄海》中有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觀的滄海,實際上是渤海。還有宋代學者嚴羽,寫過兩部書,一本叫《滄浪集》,另一本是《滄浪詩話》。從一個文字,隨之聯繫的是文學、文化方面的內容,如余光中的《聽聽那雨聲》,每次讀,都深有感觸。中國方塊字的魅力無窮確是令人感動,余光中先生以深邃的目光,通過對漢字的立意分析,從一個新穎的角度拓開中文的迷人之處,“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然常在”。那一個個看似固執呆板的方塊字竟然能組合成如此美麗的意境,在令人感嘆倉頡的智慧的同時也感嘆漢字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