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讀後感

西班牙宏篇巨製《堂吉訶德》堪稱一部喜劇大全,塞萬提斯可謂世界一流幽默大師。作者“所運用的嚴肅的諷刺手法,是一種特殊的天才,很少人能夠企及。”新穎的構思,豐富的想像,生動的情節,詼諧的語言,極盡諷刺嘲弄之能事,把人們帶入一個幻想與現實嚴重衝突的喜劇世界,不時讓人捧腹大笑。西班牙國王裴利普三世在王宮陽台上看見一個學生一面看書一面哈哈大笑,便斷定這學生一定在看《堂吉訶德》。

西班牙曾是歐洲最強盛的國家,16世紀卻經歷了一個從輝煌到沒落的過程。一方面,君主專制王朝為了維持封建統治,極力宣揚騎士精神,致使騎士小說泛濫成災。另一方面,有識之士在反思國內現狀時發現,騎士時代的荒唐舊夢對經濟社會影響極大,清新的人文主義思潮驟然興起。在這種背景下,便產生了最具諷刺意義的傑作《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諷刺手法的藝術魅力,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和雋永的回味。英國十九世紀批評家海茲利特認為《堂吉訶德》“這個可笑的故事掩蓋著動人的、偉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淚。”英國小說家斐爾丁在他的劇作里曾表達:“世人比堂吉訶德還瘋得厲害。”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曾給予《堂吉訶德》很高的評價,並在著作中經常引用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在論戰中運用帶有諷刺、幽默意味的情節嘲笑和揶揄對手。

《堂吉訶德》的諷刺手法,突出表現在以毒攻毒,塑造了一個逆歷史潮流而動,極具喜劇性的悲劇主人公堂吉訶德的形象,通過其荒誕滑稽的單打獨鬥,鞭撻了騎士制度的罪惡靈魂。

50多歲的吉哈諾是拉·曼卻一個村上的窮紳士,迷戀騎士小說,認為書上寫的都千真萬確。於是,效仿做一個遊俠騎士,消滅世上一切暴行,以求功成名就,名傳千古。

這個窮紳士的外形和裝束十分逗人:又高又瘦,穿一套擦洗過的生鏽發霉的甲冑,戴一頂拼揍起來的頭盔,蒙著硬紙糊成的眼罩,手持古老過時的長矛和盾牌。他的性格也非常古怪:像孩子一樣,被騎士小說牽著鼻子走。按照騎士小說主人公的作法,給自己起名堂吉訶德,又給瘦骨嶙峋的劣馬起名駑騂難得,並把自己暗戀的養豬村姑定為意中人,取了個公主意味的名字杜爾西內婭。

作者描寫的這個遊俠騎士堂吉訶德,和以前騎士小說中年輕魁梧、英俊瀟灑,騎著高頭大馬,手持精良武器的主人公形成鮮明對照。

在堂吉訶德的心目中,騎士人物個個都是英雄豪傑。他以虛幻的想像,把自然風物當作敵人,亂殺一通,結果陷入自取滅亡的悲慘境地。作者借堂吉訶德的生動形象,把諷刺的鋒芒直刺騎士小說。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借朋友之口所說的那樣:“抱定宗旨, 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乾淨。”

風車在古老的歐州農村隨處可見。然而,在鄉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堂吉訶德竟然視風車為巨人,認定風車是最兇惡的敵人。堂吉訶德不顧侍從桑丘的勸阻,挺起長矛沖了上去,結果被轉動的風車摔了個人仰馬翻,長矛也斷成幾截。事後,堂吉訶德始終不相信他刺的是風車,硬說是魔法師與他作對,把巨人變成了風車。儘管如此,堂吉訶德仍不服輸,當晚在樹林過夜時,又折了一根樹枝充當槍柄,插上矛頭,準備再次冒險。作者安排這一情節,意在表明風車迎風而轉,順應自然規律。堂吉訶德倒行逆施,只不過是螳臂擋車。魯迅有評論說:“西洋騎士道的沒落產生了唐·吉訶德那樣的憨大。他其實是十分老實的書呆子。看他在黑夜裡憑著寶劍和風車開仗,的確傻相可掬,覺得可笑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