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傳記》讀後感2000字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每當這首深情的歌聲在我的耳邊響起的時候,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正如本書的內容簡介所描述的一樣:20世紀,是中國革命風雷激盪,改天換地的世紀,就在這樣大動盪的年代,一個拯救民族於困厄之境的偉人誕生了,他就是鄧小平。

(1)抗日戰爭時期

他和師長劉伯承深入華北敵後,創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據地。1943年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時,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

(2)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 1949年9月,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後和劉伯承率部向西南進軍,占領了雲、貴、川、西康諸省,參加領導了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實現中國大陸的完全解放。(3)建國時候他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同時,他還提出要儘快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他在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同時,他為解決香港、澳門、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按照這個構想,香港和澳門已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回歸中國。他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準則。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同日本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係,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係。他為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是的,可以說鄧小平的一生都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作為國家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熱愛黨,熱愛人民,時刻以國家的命運和發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局為重,在任何問題和困難面前都保持著堅忍不拔的態度,心懷坦蕩、不氣餒消沉,不畏縮退讓,而是深刻地進行分析和思考,科學地總結經驗教訓,並從未忘記過自己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和對黨的忠誠和責任。他不僅是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開創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創立者。

然而,在稱讚鄧小平同志輝煌的事跡之時,我們不得不承認他背後的艱辛與努力。在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最受啟發的還是鄧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相信所有了解過鄧小平“三起三落”的經歷的人都會被他那寬闊的胸懷、堅強的意志以及非凡的智慧所打動和鼓舞。(1)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初,鄧小平在中央蘇區擔任省委宣傳部部長,因執行毛澤東正確路線遭到掌握中央權力的“左”的勢力的批判和鬥爭,被撤銷所任職務並受到黨內“最嚴重警告”處分,貶為區委巡視員。(2)其次,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文化大革命”剛開始不久,鄧小平就被指責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遭到全國範圍聲勢浩大的聲討和批判。他當時擔任的黨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未經任何正當程式便被撤銷了。接著,隨著林彪“一號令”的發布,已經65歲的鄧小平又被發配至江西新建縣的拖拉機修造廠勞動改造,當了一名普通鉗工。(3)最後,在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北京許多幹部民眾為悼念周恩來逝世,反對“四人幫”倒行逆施,自發地掀起了“天安門運動”。為此,鄧小平又被指責為“天安門xx事件”的“總後台”,並被撤銷了所擔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黨內外一切職務,只“保留黨籍,以觀後效”。這三次政治打擊,每一次都驚心動魄、來勢兇猛,大有泰山壓頂之勢。我想,一般人如果遇到接連三次的嚴厲、沉重的政治打擊之後,往往就會一蹶不振,悲觀喪氣了。然而,鄧小平在這些困難面前卻越挫越勇,用頑強地毅力去克服困難和挫折,始終保持著永不放棄的精神和一顆樂觀的心態,以國家的命運和大局為重,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後做借鑑。同時,繼續堅持事實就是的正確路線,從而得到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才會導致在“三落”之後最終出現了“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