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讀後感2000字

篇一

寒假裡,聽聞現在的中學生開始“流行”閱讀《平凡的世界》,電視裡也開始播放相關最新劇集,我不禁詫然,記得那是我師範時認真閱讀過的一套書籍,當時激情澎湃的我還“節衣縮食”省錢買下一本,不時翻閱激勵自己。最簡單的概括:飢餓貧困的年代裡有一群平凡的青年人堅韌勤奮,展現著真實的人性和不平凡的人生。現在,這部小說再次火了嗎?如果能讓現在的孩子忽略與他們不接軌的生活背景,沉浸與人物刻畫、情節發展、人性博弈等等,他們必能從中受益!於是,新一套的《平凡的世界》(三部)很快就出現了家裡的書桌上。當然,第一個閱讀的還是我,應該說,這不是第一次讀,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讀,裡面那些熟悉的情節依然讓我愛不釋手,深入我心。

《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是作家路遙傾注畢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寫作的焦點放在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上,表達了強烈的平民意識與抗爭意識。小說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與交織,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路遙為我們講述地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變。少平與少安兩兄弟應該是書中當之無愧的“男主角”,作為農民的兒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著人生。他們都是不輕易向命運妥協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命運,他們在一次次苦難中得到錘鍊與升華,表現出中國普通農民的頑強與堅韌。

哥哥孫少安,性情樸實忠厚,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腦袋靈活開通,是改革創新的前驅者和先鋒者,勇於進取,敢於開拓,歷經重重磨難,克服種種困難,使自己的磚廠成功,成為名噪一時的“萬元戶”,最後終於走向成功。但是相比之下,我更佩服、欣賞、感動的是在上學時就受盡苦難的弟弟孫少平。他知識豐富,視野開闊,渴望走出農村,闖進城市。他在艱苦非人的包攬活中煉就了吃苦耐勞的倔強精神,最終在煤炭事業中找到了個人的價值。少平的經歷很豐富,生活很痛苦,這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痛苦,他卻一直在默默地承受著。苦難之於人生,是幸運的還是悲慘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孫少平,他把這種苦難轉化成一種向上的動力、一種心靈的財富。雖然最終選擇在煤礦工作,不能用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來加以界定,但是他覺得滿足,具有存在感和成就感,那就是他體現人生價值的載體。應該說,孫少平也是一個極為普通、極為平凡的人,而他的思想和精神又是那么的超凡脫俗。在這個物慾橫流、追名逐利的時代,我們常常會感到世態炎涼,物是人非。我們抱怨、我們消極、我們無助。此時,讓我們看看在疲倦中奔波、在閱讀中充實、在奔波中成長的孫少平吧!所以,在當今社會,我們太需要孫少平這種甘於平凡而又超越自我的精神。

真、善、美,永遠是人們追求的至高境界。《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中的一個個人物,那么的真實,那么的善良,這應該是作家心靈的折射:相信,路遙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可以說,整本書的字裡行間流淌的全是濃濃的情意。親情,友情,愛情始終貫穿著整部小說。小說中的每一個愛情故事都讓我感動不已,少安質樸真熾的愛,少平則多了幾分執著與浪漫,金波為了夢中的藏族女子遠涉萬水千山,而向前苦澀的戀情又是那么無怨無悔。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李向前和田潤葉的感情糾葛,李向前在健全時,潤葉不能接受自己的婚姻,弟弟的勸告也不願意聽,直接導致了那次車禍和因禍而殘疾的丈夫,也許這就是命運吧! 二人都被愛情的苦楚折磨的生不如死,但在他失去雙腿後二人卻神奇的複合,並在情感上深深依戀著對方,這種微妙而巨大的心裡轉變是我無法言傳也不需多言的。他們在一起是那么難,那么不可思議,幾乎要用生命來交換了,難道愛情真的要那么殘忍才能變得很真實嗎?

路遙對李向前殘疾後的心理描寫字字讓我感慨,他自卑敏感卻自強自尊,準確的反映了殘疾人的心理,他怕人們異樣的目光而不願跟妻子出門逛街,卻願意在街邊擺攤釘鞋:是的,釘鞋對他而言不是掙錢的職業,而是證明自我價值的方式,對殘疾人而言又有什麼比證明自我價值更為開心的呢?只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才能昂首挺胸的活在世界上。能夠準確把握每種人在不同環境下的心理狀態是路遙的偉大之處,也是我尤為敬佩的地方。

然而,在本書中,人物的結局令人傷懷,幾乎沒有一個結局是完美的:孫少安乾出了點名堂,他的賢惠妻子賀秀蓮卻因為長期勞累、體力透支導致肺癌晚期,生命走至終點;田潤葉終於明白了李向前對自己的一往情深,毅然與之結合,可此時的向前卻已是殘廢;孫少平以他獨有的人格力量贏得了地位懸殊的田曉霞的愛,可田曉霞卻因為洪水永遠失去了生命,再也回不到他的身邊;田潤生義無反顧地與郝紅梅結合,可是郝紅梅畢竟還帶了孩子,受到了這樣那樣的辛苦;金波呢,還不知要追尋那夢中女子到何時。這一切的一切,總令我有那么一些淡淡的惋惜。特別是孫少平與田曉霞,地位相差那么多,卻能夠心心相印,多么希望他們會有個完滿的結局,可作家偏偏那么殘忍。在讀到田曉霞犧牲,孫少平的行為表現和內心獨白時,我熱淚盈眶!生活中是沒有完美的。這應該就是作家想要昭示給大家的。他是那么地真誠,那么地善良,然而,他也必須承受太多太多的苦,他對生活的體驗越深,就越感受到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動人的一種美。大家都明白維納斯正因為斷臂才顯得更美,把這種美稱為殘缺的美。那么,路遙既從生活中,也從美學上理解了這一點。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結局的安排也就不足為奇了。正是如此安排,真、善、美的統一,使我們唏噓不已。

在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給我們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么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與思考,書中多次提到對人生的感嘆,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深邃所在,也是這本書的精華。“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用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么平展,有時又是那么曲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並不都是歡樂。”

看看我們自己:生活、工作、愛情、家庭、社會都是那么的平凡,甚至都有些平庸,但這就是現實。這本書,給我留下的不僅僅是故事,更多的是人生的思考,對自己個人命運的思考。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如此渺小,社會在進步,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也許平凡,也許偉大。早已過了青春澎湃的年齡,也早已經知道,自己就是茫茫人海中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但普通又如何,我們活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努力過,追求過,也奮鬥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和苦難。我相信,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不平凡的那一刻。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讓我們努力為自己平凡的生命增添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不平凡”的追求吧!

篇二

從來沒有一個人的作品,能夠這樣這樣平和又深邃的滲入我的心靈,即使偉大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澀和深峻阻礙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確,再偉大的作家也離不開情緒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緒,包括他的煩躁和哀怨。而這些不良的情緒便會通過作品傳遞給我們這些讀者——文學作品的確離不開情感——這恰恰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但是,過多的不良情緒渲染還是會影響我們讀者的情緒,我們的痛苦和不安便會在讀過這些作品後產生——這就是我們往往在讀了某些作品後會產生頭疼的生理反應或者煩躁的心理反應的原因。於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幾頁就放下了。不是因為這些作品寫的不好,而是我無法完成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我們之間架不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無法完成心靈的契合——很遺憾,於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過媒體介紹心儀已久,一去拜讀便覺索然無味——這是很有趣卻很無奈的現象——閱讀的過程是讀者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完成契合和溝通的過程。

對於我而言,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嚴格來說,余秋雨先生並不是一個職業作家,他的稱謂前面往往帶著一個學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為他的學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這種厚度,讓我對他心生敬意。我帶著敬意走進他的作品,一部部讀過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積澱,歷史的,人文的,伴隨著這些作品我收穫了一種閱讀的快感和成長的幸福。

我一直認為,閱讀就是一種學習,是讀者成長的過程。這種過程可以是知識上的,可以是觀念上的,可以是心靈上的,讀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後,你會發覺這種成長是全方位的,從表面上的知識,到內心深處的觀念,甚至人格結構上的。初識余秋雨的作品是通過朋友的介紹,那幾年,我正在嘗試著寫寫一點散文,卻往往不得法,搜腸刮肚羅致辭藻,殫精竭慮考慮結構,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宛若死水一潭,投進無數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與一位文學朋友交談。她說,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讀?聽從了她的建議,我立刻去書店買了一本,讀了第一篇《道士塔》後,便不忍卒讀,一篇篇讀下去,感覺滿口余香,裊裊飄進心扉。一時間,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違的閱讀和成長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種中國畫般瑰麗多彩的色調,把我的心染得繽紛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種音樂般的優雅深邃,輕輕拉動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國家民族、對歷史文化、對現在未來的一種深沉的思考,一種充盈著文化厚度、生命寬度和歷史高度的思考。這種思考,藉助他的文字輕輕地走進我的內心,讓我跟著他一起脈動,一起思考。我從中學會了怎么思考人生,怎么思考未來,怎么在歷史中思考,怎么在現實中思考,儘管我的這份思考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給你一些思考和啟迪,我想這部作品已經完成了和你心靈的契合。於是,繼續讀了他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一部部讀下來,一遍遍讀下來,愛不釋手,手不釋卷。僅僅那本《文化苦旅》我就讀了五六遍,書角讀卷了,伸展開來,繼續。越讀心中越敞亮,越讀心裡越美麗,越讀感覺越從容,越讀思緒越清晰。他的作品傳遞給我的是一種不花哨的優雅,是一種不晦澀的深邃,是一種不虛滑的靈動。當然,也會有憤懣但卻不絕望,嚴肅卻不冷峻,悲痛卻不哀怨,厚重卻不煩躁。

在他的作品隨處可見對歷史和現實之間實現架構的思索,對中國和世界之間完成溝通的反思,對個人和民族之間找到統一的思考,對狹隘觀念和哲學思維之間尋求交流的思慮。讀讀這段他寫在《柳侯祠》中的文字吧,我想你會在讀了之後找到你所要尋找的答案。“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裡歷來寧靜。京都太嘈雜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學子,都曾嚮往過這種嘈雜。結果,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這裡,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並蔚成方圓、它們突然變得清醒,渾然構成張力,生氣勃勃,與殿闕對峙,與史官爭辯,為普天皇土留下一脈異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氣,三分自信。華復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還有《寂寞天柱山》中的“是的,天柱山有宗教,有美景,有詩文,但中國歷史要比這一切蒼涼得多,到了一定的時候,茫茫大地上總要凸現出圓目怒睜、青筋責張的主題,也許是拚死掙扎,也許是血誓報復,也許是不用無數屍體已無法換取某種道義,也許是捨棄強暴已不能驗證自己的存在,那就只能對不起宗教、美景和詩文了,天柱山乖乖地給這些主題騰出地盤。” 還有在《千年庭院》中的“不知怎么回事,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有一種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機制,三下兩下,琅琅書聲沉寂了,代之以官場寒喧、市井嘈雜、小人哄鬧。我一直疑惑,在人的整體素質特別在文化人格上,我們究竟比朱熹、張栻所在的那個時候長進了多少?”還有在《這裡真安靜》的文字:“這個三相寓言結構竟然隱匿於鬧市,沉澱成寧靜。民族、歷史的大課題,既在這裡定格,又在這裡混沌。甜酸苦辣的滋味,瀰漫於樹叢,瀰漫於草地。鐵柵欄圍住的,簡直是個歷史的濃縮體。我走過許多地方,未曾見過如此具有概括力的所在,概括得令人有點難以置信。”

在他的筆下,關於文化、民族、世界、人生的思考交織在一起,抽象的、形象的思維,哲學觀、歷史觀的觀點,相互影響,相互咬合,相互衝突而有最終達到了一種妥協和統一,統一在作者的思考之中,以思考始,又以新的思考結束。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民族還是世界,都不能缺少反思,一種有厚度有高度的思考。這種思考,可以讓我們在熱血噴張的時候學會冷靜,可以讓我們在悲觀苦悶的時候找到出路,可以讓我們在四處碰壁的時候尋求突破。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我們最缺少的就是這樣一種理性的思考,一種真正的反思。試問,沒有高屋建瓴的視界,沒有大氣磅礴的情感,沒有吞吐萬物的胸襟,沒有博覽古今的氣度,沒有學貫東西的淵博,能夠完成了這樣博大高深的命題,能夠寫出這樣發人深省的文字嗎?

似乎在談笑間,似乎在揮手中,伴著余秋雨先生的那匆匆的步履,一種充盈著生命和文化厚度的思考,一種磅礴著民族和世界高度的思考,一種交織著歷史和現實的維度的思考,就隨著這中華大地上的山山水水,就隨著世界各地的斷壁殘垣,就隨著人生哲學複雜命題的闡釋,噴薄而出。

這是一種文化生命的厚度,歷史文化的高度。對此,我只能是充滿敬意的一遍遍拜讀,然後把自己的思考寫在紙面上,寫在自己的心靈深處。至此,我終於明白,文章是為思考而產生的。沒有思考,即使再華麗的文字,也不過是一種虛假的點綴。而為真正的思考所產生的文字是真正和我們的生命和人格結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