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3000字

這三點的學習,不是幾個實詞與虛詞的精講所能窮盡的,也不是幾篇課文,幾節課的選修就可了事的。對生命的感悟,對經典的閱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 “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是為了讓後人引以為戒,明善惡,辨是非。同樣,我們今天讀史,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而是從大師那裡汲取精神養料,獲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恆之物。

當然,教無定法,關鍵是頭腦中要有這樣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學實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構想。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了解司馬遷生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這應是讓學生走進《史記》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馬遷頭上高懸著太多耀眼的光環,“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這樣的頭銜只能讓人心生敬畏,拒之於千里之外。如何將司馬遷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知人論世還只是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除此之外,我們可由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切入,分專題形式閱讀《史記》,比如司馬遷與旅遊等等。每星期設定一個專題,引導學生藉助圖書館、網路等多種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講座、座談的形式邀請《史記》專家、學者前來講授、交流。總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在初步閱讀《史記》的基礎上,我們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解讀《史記》,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過字裡行間,捕捉其精神核心的層面,挖掘司馬遷的人生觀、歷史觀、文學觀等等。《史記》是司馬遷“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漢文學史綱要》),是作者情感的噴發,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滿懷情感去解讀。選修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台,給他們一個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同學與同學間,學生與老師間,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只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塑造靈魂,在互動的交流中開拓學生的精神家園。這樣的《史記》選修課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開設《史記》選修課,其目的也正在於開啟學生的思維,喚醒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當然,經典的閱讀不是一兩個學期的選修就能完結的,這是一項終身的工程。儘管以上的構思還只是一時的暢想,但我堅信事在人為,新課標,新課程,新語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