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後感(共9篇)

從唐代元稹的《會真記》直到後來的王實甫《西廂記》,最大的改變應該是故事結局的變化,那就是故事裡面的男主角從一開始的“薄情年少如飛絮”,被世人唾棄變為後來的張生在考取狀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裡面的詩詞特別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時候都能想起《紅樓夢》裡面的鏡頭,賈寶玉和林黛玉一起看這本書。以前看的那個是金聖歎點評的本子,看過去發現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金聖歎評《西廂記》為第六大才子書,我覺得這個評價也沒什麼不好。古人為了追求真摯的愛情尚且不顧那些世俗的看法,只有彼此相互深愛對方就好,所以我們更應該為了真愛去努力。

關於這本書裡面的詩詞已經什麼都不記得了,希望以後有時間的時候再看看吧。

高三優秀讀後感:西廂記的讀後感500字
西廂記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裡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痹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么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裡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裡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么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後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恆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後,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讀後感
西廂記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為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了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為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為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著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著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比如張生的琴聲中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翩翩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欲細訴哀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已飛兮使我淪亡

表達了張生對鶯鶯的痴情與志誠,感染力很強!

張生與鶯鶯的簡帖,同樣令人驚嘆不止:

張生:相思恨轉添,慢把瑤琴弄

樂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動

此情不可達,芳遇向須奉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鶯鶯: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生動地刻畫了崔、張的情深意重,卻蘊含這壓抑與無奈

通過傳簡帖,表現了崔張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自由的心情

對張生“痴中見傻,傻中見真”的形象描寫,

與鶯鶯不僅外表美麗,而且還有熾熱而又深沉的情感

於此,“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符合人們美好的願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

雖然張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大膽勇敢的,

並且英俊瀟灑,富有才學和膽略。

最後,整部戲劇以喜為圓滿

張生功臣名就,與鶯鶯永結同心,結同心!

自古以來,歌頌愛情的詩歌、小說、戲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儘管大多以圓滿

結局,但誰又能看到它過程中所受的波瀾與曲折,其中的艱辛與坎坷呢?或許,只有真

真切切地經歷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愛恨情長,相聚分離,以換得來之不易的美滿團圓!

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
西廂記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裡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痹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么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裡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裡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么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後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恆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後,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高三讀後感範文:讀西廂記有感800字
西廂記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麵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麵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麵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裡回答吧!

讀西廂記有感400字的作文精選
西廂記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里的一句名詩。

《西廂記》,元代王實甫作。這部作品實際上來源於唐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唐元稹作)。傳奇者,浪漫愛情故事。

元朝是中國劇本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除了王實甫外,傑出的劇作家還有關漢卿,其代表作《竇娥冤》經久不衰。《西廂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餘為《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劇中張生與崔鶯鶯的生死戀情歷來為人們傳頌。

《鶯鶯傳》本是以悲劇收尾,但在王實甫手下,張生(字君瑞)和崔鶯鶯卻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出身於上層階級,父親是禮部尚書,但因病早逝,從此,家道沒落。於是,前往投靠其父親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為他鎮守邊疆,掌控十萬大軍。張生想從那裡謀個一官半職。崔鶯鶯出身其實更優越。父親是相國,但也在她幼時早逝。一家人只好舉家遷移至浦東(今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張生愛遊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東普救寺遊玩。因為有緣,所以那天,崔鶯鶯及侍女紅娘也碰巧去該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國生前主持捐建的),兩人邂逅相遇,一見鍾情。迫於封建禮教,張生以讀書為名,寄居於普救寺的西廂,希冀每天多望崔鶯鶯一眼。後來,當地的地頭蛇孫飛虎得知崔鶯鶯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萬大軍趁崔家上香的機會去普救寺“搶劫”。無奈,崔夫人提出解圍者嫁其女的說法。值此危難之際,張生接下這一“光榮的任務”。他派一和尚送信給杜確,最終在他的幫助下,壓退了孫飛虎。但是,“卻道婦人心易變”,崔夫人瞧不起張生,嫌棄他無名無財,便生出返悔之心,因為有損名門。可是,在愛情面前,誰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鶯鶯夜聽琴”,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成就“好事”。鶯鶯的堅定,普救寺方丈的勸說,大將軍杜確的無形“脅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終做出了讓步。她以“金榜題名”來回復張生。蒼天有情,張生果真中了狀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誰又想半路殺出個“鄭常發”。崔家與鄭家定下過娃娃親。此刻,他想與崔鶯鶯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後,他誹謗張生,說他已經在外娶婚。崔家誤信為真,便想讓崔鄭二人完婚。千鈞一髮之際,張生趕了回來。真相揭曉,鄭常發自殺。張生與崔鶯鶯喜結連理。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為,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書本,潸然淚欲下。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崔張二人可是深有體會。張生上京趕考,崔鶯鶯茶不思飯不想;而張生也有過“草橋一夢”。心靈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說一句:真愛永恆。“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倘若現實的話,崔張二人將實現這一古老而虛幻的愛情傳奇。

回想,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文學”已沒有以前那么興盛、繁榮,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別是那些真正具有意義、價值的文學作品已屈指可數。那就多從古代汲取營養吧,本人拙見,《西廂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高一的讀後感作文:讀西廂記有感200字
西廂記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後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現在的我們能輕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於衝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後,依舊礙於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心掙扎後,鶯鶯終於衝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亘在那裡,要么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高一讀後感想:西廂記的讀後感400字
西廂記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為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了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為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為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著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著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比如張生的琴聲中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翩翩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欲細訴哀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已飛兮使我淪亡

表達了張生對鶯鶯的痴情與志誠,感染力很強!

張生與鶯鶯的簡帖,同樣令人驚嘆不止:

張生:相思恨轉添,慢把瑤琴弄

樂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動

此情不可達,芳遇向須奉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鶯鶯: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生動地刻畫了崔、張的情深意重,卻蘊含這壓抑與無奈

通過傳簡帖,表現了崔張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自由的心情

對張生“痴中見傻,傻中見真”的形象描寫,

與鶯鶯不僅外表美麗,而且還有熾熱而又深沉的情感

於此,“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符合人們美好的願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

雖然張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大膽勇敢的,

並且英俊瀟灑,富有才學和膽略。

最後,整部戲劇以喜為圓滿

張生功臣名就,與鶯鶯永結同心,結同心!

自古以來,歌頌愛情的詩歌、小說、戲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儘管大多以圓滿

結局,但誰又能看到它過程中所受的波瀾與曲折,其中的艱辛與坎坷呢?或許,只有真

真切切地經歷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愛恨情長,相聚分離,以換得來之不易的美滿團圓!

高一的讀後感:讀西廂記有感300字
西廂記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為,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書本,潸然淚欲下。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崔張二人可是深有體會。張生上京趕考,崔鶯鶯茶不思飯不想;而張生也有過“草橋一夢”。心靈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說一句:真愛永恆。“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倘若現實的話,崔張二人將實現這一古老而虛幻的愛情傳奇。

回想,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文學”已沒有以前那么興盛、繁榮,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別是那些真正具有意義、價值的文學作品已屈指可數。那就多從古代汲取營養吧,本人拙見,《西廂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相關文章:
高中讀後感作文700字:《西廂記》
西廂記讀後感2000字
關於西廂記讀後感300字
高中生的讀後感:讀西廂記有感300字
西廂記的讀後感範文600字
高二的讀後感作文:西廂記的讀後感900字
西廂記的讀後感1000字(高三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