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共8篇)

《看見》這本書是在高中畢業後買的。暑假期間,時斷時續,看得很慢。每天看一小點,不敢讀多,會痛。總是微微的鼻酸淚泛,但也不大哭。就這么一點一點的,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裡行走、成長、看見。

這本《看見》你看不到大量的排比句,你看不到各種青春文學裡細如牛毛的心理描寫,你甚至看不到任何時下文藝作品裡流行的辭彙,以至於你會懷疑這還是那個在電台節目中的文藝女青年柴靜所寫的作品嗎?這本書文字細密,信息量大,像個電影裡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為演完了,才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著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細讀它,你就會像我一般無可救藥的愛上它!愛上它不帶修飾的文字下潛藏著的思想波濤,激盪掉生活表面的裝飾,直抵核心的粗糲,甘願隨它沉浮擺盪,不斷去看見,又不斷去經過。

柴靜說,一個人的生命由無數他人構成。她如你我一樣,沒有多高的起點,是繁茂大樹上不起眼的枝椏,從頭做起,一步步,沒有輾轉翻騰的技巧,下的都是笨功夫,不斷犯錯,不斷改正,只是每走一步,她會停下來想一想,看看走過的路,望望前方,想想為什麼出發,將要去向何方,不疾不徐,走得再遠,她有一股自省在裡面,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大概每一次潰敗都是成長前的蛻殼。在這本書里,你有很多次機會,看到她這樣蛻,蛻了又蛻,總以為已經很好了。不,還得接著蛻。沒有完的時候。

我曾幾度徘徊於第十七章——盧安克。在這一章,你會發現,一切既有的答案,都被推翻。一切已經成熟的邏輯,又被消滅。原來有一種無能,比“能”要強大一百倍,讓許多人難以啟齒。當我們面對命運塌陷、絢爛、驚駭,一心想著去建設,去爭取,去抗爭,去努力,原來不一定對。原來還有一種人的活法,“是把自己交付出去,從此就活在命運之中的必然與自由”。原來一直以為像地球繞著太陽轉如真理般存在的我以為,竟被替代得體無完膚。

對於盧安克,對於那群孩子,我覺得都不陌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是了解他們,懂得他們的。但看了這章,我才知道,遠遠沒有。而且,了解與理解,再與真正的踐行,其間的距離,簡直比從地球去月球還要遠。

常常在想我真的很贊同閱讀的意義也在於,即使我們終生無法到達某地,但若可以通過閱讀來了解,或理解某一處、某一人,便是我們的人生得以拓展,和延長了。所以柴靜寫道:”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中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接著是藥家鑫那章。在未看書中內容前,我都是本能對這個殘忍向無辜的張妙連刺數刀的男子貼以喪心病狂的標誌。但讀完,我體會到的心酸及震動。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說。柴靜給了他說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在那個被人肉的踩貓女一案,和藥家鑫這一章里,我最深刻的獲得是,如果我們願意更耐心地看看那些我們覺得有資格唾罵和詛咒的人與事,願意更深入地去對話和傾聽,可能會顫抖著發現,罪惡與苦難的種子,也在我們的身體裡面。而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如何發現,看見,面對這些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

看完這本書,竟猛然想到了《相信未來》那首詩。是的,讀著的時候看到的是落魄,體會到的是酸楚,讀完之後會有相信未來的一種柳暗花明,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自省是看見自己看見世界的一個痛苦的過程,而我們總喜歡舒舒服服地活著。

有時候不是我們看不見,或許只是我們不想看見。

即使再艱難卓絕再歷時彌久,我定與你一起,去看見,看見自己,看見世界!

《看見》讀後感1000字
看見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導讀:痛苦是財富,這句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大學以來,讀的書大多是老師布置的書目,鮮有自己自主選擇的書拿來讀。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書來讀,除了金庸的武俠,讀的最多的便是央視記者的書(請允許我叫他們記者,而非主持人),大學讀的第一本書便是白岩松的《痛並快樂著》,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我找了白岩松所寫的所有書來讀,包括《幸福了嗎》、《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岩松看美國》等等,從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個人與一個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刻聯繫,他用他的理智、激動、淚水、憤怒為我們串起一系列屬於這個國家刻骨銘心的回憶。讀過白岩松,我開始讀水均益的《益往直前》,他的命運是與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發展而聯繫的,他記錄了伊戰十年的傷痛,也記錄了與硬漢普京的智慧博弈,他用他的堅定與豁達記錄下一系列屬於這個國家與世界的記憶。當讀過這些書之後,我開始讀柴靜的。

《看見》(當然,並非因為“穹頂之下”,當初幾次打開卻又沒有耐心看下去,如今想看卻已被封殺......),初讀《看見》,文字冰冷,但卻總感覺隱隱中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繼續往下讀,她不是在關注這個國家命運前途的發展,而更多的是在關注生活在這個國家裡的人,是人構成了生活的全部,正是這種力量讓我覺得有寫下一些的必要。看見眼前,我們更要看見內心,不要被眼前看見的所蒙蔽,只有內心的思考才是最真實的看見。

是我們太幸運,還是他們太不幸?

“是我們太幸運,還是他們太不幸?”這是我在讀《看見》的過程中反覆在思考的問題,書中記錄著太多太多的不幸,不論是“雙城的創傷”中的那些孩子們,還是一個個不幸的家庭中所遭遇的家庭暴力。在對這些不幸的記錄中我一次次的濕潤自己的雙眼,中文系讀的久了可能越來越感性,我們總是會被文字所感動,我們總是感傷於他人不幸的遭遇,是對他們的憐憫,更是對自己心靈的質問。在對流浪少年犯罪的調查中,一個由十幾個少年組成的盜竊團伙,領頭的十五歲,最小的十歲,都輟學。他們沒有父母來管束,沒有親人來照顧,沒有社會的幫助,他們甚至都不怕死,這是多么的可怕。他們在流浪,他們把偷當樂趣,把搶當做狂歡,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書中記錄了太多太多我們都無法想像的會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的不幸,他們有被戒毒所賣去當妓女的,有被無故監禁二十八年的,還有飽受家庭暴力折磨的......我無法想像這些都發生在我們的社會,都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的陰暗面。貧窮、無知、暴力......當我們都生活在自己幸福的世界中時,有誰關心過在社會灰暗裡生存的人們?這也許就是他們的命運,注定不幸?

痛苦就是痛苦

痛苦是財富,這句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或許每個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每個人都在抱怨生活,痛苦往往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始終無法擺脫痛苦。那么面對痛苦,我們除了抱怨就別無選擇了嗎?俞敏洪說:“堅持下去,不是因為堅強,而是因為別無選擇。”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無法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命運,我們亦無法選擇躲避痛苦,那么只能坦然面對。人所要面對的痛苦是多種多樣的,迷茫時的痛苦,失意時的痛苦,失去時的痛苦,那么痛苦之後呢?沒有改變,依舊走老路?那么這些痛苦將會轉化成更大的痛苦,而深陷痛苦之中也終將一事無成。我們要的是對痛苦的思考,對痛苦的反思。白岩松說:“不管正經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並相信未來。”室友問我:“還相信未來嗎?”我回答:“是的。”兩年之前是這樣,兩年之後的我依舊相信。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我自知我並非雄鷹,那么我甘願做一隻蝸牛,在痛苦中決不放棄,並且始終堅定地相信未來,因為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會看到與雄鷹看到的同樣的風景。

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

馬修·埃蒙斯,一個注定載入史冊的悲情英雄,那個總是在奧運賽場上最後一槍意外失利的男人,他無法擺脫命運對他的捉弄。北京奧運失利後,他和妻子相擁在一起,那個因四年前雅典失利而結緣的妻子,同樣是射擊名將的卡特琳娜,他們相擁在一起時不是妻子在安慰丈夫,而是丈夫在安慰妻子。生活到了真正的艱難處時才能體會“只有最親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傷痛。”是的,生活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坦然接受。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一路走來,經歷過太多太多的失敗。一次看到艾弗森跨過泰倫斯·盧的照片上面配著一句話:“我以為跨過的是全世界,沒想到跨過的卻是自己的巔峰。”經歷過高考洗禮的我們,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高考失利,可是誰又能知道當我們不甘心地步入大學殿堂的時候,人生將要面對的失敗才剛剛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競爭的失敗,會面對投票的失敗,會面對選擇的失敗,你會在這些失敗中發現,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一切,哪怕無奈,哪怕不甘心,哪怕是憤怒。因為這是成長所要經歷的陣痛,我們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前進,用事實告訴那些給過我們傷痛的人:“我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在這個缺乏思考的年代,我們很多人都早已不再關注現實,不再關注社會,不再關注國家,我們只顧著自己。我們很少去問為什麼,怎么會這樣?其實我們早已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們早已不再看見。柴靜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那么,我們每一個有思想的人是不是也應該在現實中看見一件事物時總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我看見了嗎?”

柴靜<看見>讀後感1500字
看見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m.diyifanwen.com)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了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客群,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著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了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這裡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於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m.diyifanwen.com)正如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導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

關於看見讀後感1500字
看見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看見》這本書是在高中畢業後買的。暑假期間,時斷時續,看得很慢。每天看一小點,不敢讀多,會痛。總是微微的鼻酸淚泛,但也不大哭。就這么一點一點的,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裡行走、成長、看見。

這本《看見》你看不到大量的排比句,你看不到各種青春文學裡細如牛毛的心理描寫,你甚至看不到任何時下文藝作品裡流行的辭彙,以至於你會懷疑這還是那個在電台節目中的文藝女青年柴靜所寫的作品嗎?這本書文字細密,信息量大,像個電影裡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為演完了,才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著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細讀它,你就會像我一般無可救藥的愛上它!愛上它不帶修飾的文字下潛藏著的思想波濤,激盪掉生活表面的裝飾,直抵核心的粗糲,甘願隨它沉浮擺盪,不斷去看見,又不斷去經過。

柴靜說,一個人的生命由無數他人構成。她如你我一樣,沒有多高的起點,是繁茂大樹上不起眼的枝椏,從頭做起,一步步,沒有輾轉翻騰的技巧,下的都是笨功夫,不斷犯錯,不斷改正,只是每走一步,她會停下來想一想,看看走過的路,望望前方,想想為什麼出發,將要去向何方,不疾不徐,走得再遠,她有一股自省在裡面,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大概每一次潰敗都是成長前的蛻殼。在這本書里,你有很多次機會,看到她這樣蛻,蛻了又蛻,總以為已經很好了。不,還得接著蛻。沒有完的時候。

我曾幾度徘徊於第十七章——盧安克。在這一章,你會發現,一切既有的答案,都被推翻。一切已經成熟的邏輯,又被消滅。原來有一種無能,比“能”要強大一百倍,讓許多人難以啟齒。當我們面對命運塌陷、絢爛、驚駭,一心想著去建設,去爭取,去抗爭,去努力,原來不一定對。原來還有一種人的活法,“是把自己交付出去,從此就活在命運之中的必然與自由”。原來一直以為像地球繞著太陽轉如真理般存在的我以為,竟被替代得體無完膚。

對於盧安克,對於那群孩子,我覺得都不陌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是了解他們,懂得他們的。但看了這章,我才知道,遠遠沒有。而且,了解與理解,再與真正的踐行,其間的距離,簡直比從地球去月球還要遠。

常常在想我真的很贊同閱讀的意義也在於,即使我們終生無法到達某地,但若可以通過閱讀來了解,或理解某一處、某一人,便是我們的人生得以拓展,和延長了。所以柴靜寫道:”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中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接著是藥家鑫那章。在未看書中內容前,我都是本能對這個殘忍向無辜的張妙連刺數刀的男子貼以喪心病狂的標誌。但讀完,我體會到的心酸及震動。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說。柴靜給了他說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在那個被人肉的踩貓女一案,和藥家鑫這一章里,我最深刻的獲得是,如果我們願意更耐心地看看那些我們覺得有資格唾罵和詛咒的人與事,願意更深入地去對話和傾聽,可能會顫抖著發現,罪惡與苦難的種子,也在我們的身體裡面。而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如何發現,看見,面對這些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

看完這本書,竟猛然想到了《相信未來》那首詩。是的,讀著的時候看到的是落魄,體會到的是酸楚,讀完之後會有相信未來的一種柳暗花明,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自省是看見自己看見世界的一個痛苦的過程,而我們總喜歡舒舒服服地活著。

有時候不是我們看不見,或許只是我們不想看見。

即使再艱難卓絕再歷時彌久,我定與你一起,去看見,看見自己,看見世界!

關於柴靜看見讀後感1500字
看見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里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採擷,慢慢成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陳虹這犀利的語言就像一盆冷水潑到了柴靜身上,就好像一把烈火被大雨澆滅了熱情。曾作為湖南衛視“新青年”主持人的柴靜輕鬆自由,不拘灑脫,她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奔騰不羈。然而進入央視後,服裝、髮型、言行舉止都被嚴格約束。她好像剛步入大學的我們對襲來的一切不習慣、不適應。但是她不是畏難而退的弱者,而是知難而進的強人,勇敢地選擇接受殘酷的現實,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不斷提升自己。從矯揉造作的現場採訪變身為有思考力有洞察力的主持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是非典時期的記錄,我很佩服她的勇氣和強烈的求知慾。與剛來時的小姑娘相比,她學會了勇敢。“雙城的創傷”在別人眼裡是教育問題,她卻讀懂了孩子間複雜的情感和堅固的友誼。慢慢的,她由淺薄懵懂走向成熟穩重。柴靜並不優秀,卻可以在磨練中變得強大,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人生就是一場蛻變,蠶蛾唯有歷經漫漫長夜,掙脫重重束縛,才能蛻變為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然而在這期節目中,由於柴靜採訪吸毒女、同性戀者,於是就有人評價:“自從柴靜去了新聞調查,節目就墮落到了去拍網站新聞的最底下一行。”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樣去關心邊緣人群只是為了聳動,吸引眼球。“只求認識與了解自己”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記得那段時間大學生藥家鑫開車撞人後連刺被撞者六刀鬧得沸沸揚揚,若不是《看見》對該事件的真實闡述,深入了解,在我的認知里藥家鑫就應該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二代,是一個心理畸形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魔。採訪就是為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了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們要學會接受吸毒女、同性戀者,這些我們口中所謂的“下流”“另類”人群。當我們批判踩貓女時,是否看見了她對生活的無奈,內心的壓抑。藥家鑫擁有的也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家庭的壓力造成了他內心的恐懼,從而釀成了不可修復的悲劇,如今他的父母再也沒機會傾聽兒子內心的聲音。一個“死刑”結束了他的一切。所謂堅守正義、捍衛法律權威的背後是兩個家庭的破碎與絕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次救贖的機會。雖然柴靜的這些調查不是宏大的時政熱點,但卻點點滴滴激盪人心,充滿人情。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的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畫面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在這條路上,我們學到了許多課本所不能授予的人生真諦,看到了許多拭去浮華的真實。在這採訪的過程中,“柴靜們”奔走在收集信息的前線:非典病房,地震災區······真實的報導需要真實地去感受。不論狂風暴雨,冰雪艷陽,他們毫不畏懼,毅然接受。在時間的磨合下,柴靜與自己的同事們建立了堅不可摧的友誼。陳虹是給她批評最多的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所以雖然陳虹已離我們而去,但“陳虹不死”。“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正是他們情誼的深情吶喊。在《看見》里,柴靜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里,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後記

讀《看見》有感
看見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看完柴靜的《看見》,心裡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採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就像歌詞里唱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么風彩虹”,就像她的導師所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其實一路走來,回首我們每個人走過的軌跡,哪個不是曲曲折折,而哪個人的經歷不是一首百轉千回的歌呢。所以想想自己,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間蹉跎歲月了,就像白岩松對柴靜所說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就像她在報導監獄女囚時所表達觀點一樣:“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么活著,我來到那兒,那么活著,都是偶然。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實這些放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嗎!感謝自己經歷的一切,認識自我的渺小和偉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為,很多人你可以不認同他的價值觀行為處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當成一個和你一樣對等的人來看待,去理解他的邏輯。不能理解的部分,應留有疑問,而不是劈頭蓋臉的質問。因為人對幸福的願望是一樣的。

《看見》這本書還教會我用客觀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問題。無論對我們來說是好還是壞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問題存在,首先我們要像柴靜報導“非典”一樣,為了“真相”深入其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真正了解問題本身;其次就像“藥家鑫”報導一樣,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性,但深層折射出的是現在親職教育問題。所以,一個事件產生,它深層折射的問題,它的源頭在哪裡,我們還是要多問問、多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不衝動、不盲目、不求急,有時“慢”也是一種效率。

相信《看見》給我們的啟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態度,不止是與人溝通,不止是看問題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一種“打破重組”的快感吧!

看見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看見讀後感

我看見了一個鐵骨錚錚的俠骨女子,我看見了一個欣欣向榮又奄奄一息的社會,我看見了自己

對柴靜,之前的印象有:老羅喜歡拿她開玩笑,長的很清秀,央視主持人。斷斷續續有些印象,是因為柴靜是個好讀書之人,她身邊也有些人文社科領域的文藝青年。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她有次說到某朋友好讀書,常常一天讀數本書,然後向她推薦,於是她汗顏。

從大學開始,便沒怎么看過電視了,所以柴靜辛辛苦苦剪的片子,辛苦做的採訪與報導,我竟然都聞所未聞,反而都是從書中第一次知道那些幕後故事。想來真是汗顏,人生中最精彩的幾年,即沒能接觸到有思想與深度的東西,也沒通過網路獲得最新的自由的知識——好多時間都在快餐小說、支離破碎的新聞和遊戲中悄然而逝了。不過網路本身也只是種平台和媒介,歸根結底,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關注領域和深度呢?也許很多東西,在孩提時,在少年時,便被埋在了骨頭裡,之後便懵懵懂懂隨波逐流,也許在偶然中打開一扇視窗,破窗而入,但大多數情況下,僅是在視窗外短短一瞥,發現裡面的東西自己不理解,不關心,便又庸庸碌碌的又隨著這社會奔流而去了。這就是滾滾紅塵,大千世界。

當我們身不由己,或在不知不覺中從窗外溜過時,柴靜停下,駐足,凝視,看見。她並沒有多聰明,也沒有多博聞強識,只是她安靜的看見,記錄,思考。漸漸的,便見的越多,所得便越多,破繭成蝶。

在時而平淡時而冰冷刺骨的筆觸下,我看到了這社會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可憐,或可恨,或可嘆,究其原因,種種皆源於無知無奈無為。

第一種無知,我看到了學校的風氣是如此愚昧保守,幾個小姐妹相約同年同月死,竟真的就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而這源頭,則來自於幾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感情的無知。我很難想像父母對子女不聞不問,但在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它發生了。我倒是可以想像學生之間的感情糾葛偏激,畢竟國小和國中,我都在鎮上,看多了課桌三八線導致的“戰爭”和大家對早戀這一話題的小心翼翼和男女之間的誇張惡作劇。

除此之外,我還看到了世人對婚姻的無知,同性戀的無知,對環境保護的無知,對健康的無知。然而,更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奈。記得柴靜採訪一個官員,官員振振有詞:難道我做的是錯的嗎?雖然環境出了一些問題,但如果不是經濟發展了,那些窩在村裡的年輕人的未來會是什麼樣你能夠想像嗎?在很多問題上,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經濟不發展,年輕人可能一輩子都待在村里,思想禁錮而保守,如果我是這個官員,我想我也應該“經濟發展優先”吧。說到這裡,又聯想到鄧小平時代的波瀾壯闊:他很清楚潘多拉魔盒打開的後果,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於是他堅持,於是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最壯闊的一次改革。

無知,無奈,都不如“無為”來的令人嘆息。每個人都知道,槍打出頭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中國人信奉的哲學,也是我父母告誡我的道理——年輕人,你還不懂這社會的險惡。而確實,在這個世界上,想改變的力量總是會被抵制,被扼殺,於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服從潛規則。在採訪一個警察時,柴靜問了很多讓人下不來台的問題。而最後,這個警察私下裡告訴柴靜,他很佩服她,也認同她,只不過自己不能站出來。是啊,站出來的後果是什麼,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於是便有了各種推諉各種藉口,各種懶惰各種官僚。於是便有了柴靜鏡頭下的一個被錯誤關押幾十年的犯人——沒人想到他,沒人幫助他。

如果說看完書後自己有些敬佩柴靜,那我仰慕的不是她的人品才學,也不是美麗優雅。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較真,那份追求改變的堅持。

做事情最怕較真,看似簡單的問題深究下去往往會帶來一團無法解答的問題,但只有較真,才能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不是柴靜的堅持,也許會有更多女生因此自殺。

成功來源於細節和偏執,也許如果柴靜自己中庸,不甘進取不去改變,那么也許中國的兩會新聞到現在還是一團死水,奧運報導也不會那么精彩,非典也不會有真實的一線報告。

歷史總是由英雄人物推動的,而成為英雄 的,是一個個用於改變和堅持的小人物,當小人物們的努力逐漸被理解,被證明和接受,人民便狂呼著托起他,並加入到浪潮中,於是,歷史產生了。

有關於柴靜看見讀後感1500字
看見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了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客群,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著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了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這裡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於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導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

查看更多:
有關於柴靜看見讀後感1500字
《看見》讀後感1000字
2017看見讀後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