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的孤獨讀後感600字

在數學中,所謂的質數是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的數字,質數簡單清爽卻不那么普通,或許正因為如此,保羅·喬爾達諾才想到賦予它們情感內涵。在《質數的孤獨》一書中,這位義大利小說家將男女主角馬蒂亞和愛麗絲比喻為兩個相鄰卻永不能見面的“孿生質數”,它們被前後兩個數字擁擠著,彼此卻難以靠近,顯得“多疑而孤獨”。

這是一篇關於靈魂之疏離的小說,同樣,也是一篇敘寫生命之悖謬的小說。與其說喬爾達諾將孤獨的特性賦予小說主人公,毋寧說是他在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開兩個非常態的靈魂,將其中關於青春的殘酷真實展示給讀者看。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小說主人公馬蒂亞和愛麗絲顯然都在童年期經受了創傷,而這創傷伴隨他們度過青春期,沉澱為生命的一部分。之於馬蒂亞,是因為一次不負責地聚會,年幼的他為了貪玩永遠地弄丟了自己的孿生妹妹;之於愛麗絲,則是由於被迫學習滑雪不慎摔斷了腿,終生需要與殘疾廝守度過。這過往的可怕經歷折磨著兩個人的成長歲月,長大也是迷失在自己的孤獨里。外在的傷口癒合後,愛麗絲變得自卑而馬蒂亞變得自閉,就好像喬爾達諾所描述的:“馬蒂亞拒絕這個世界,而愛麗絲卻感覺被這個世界拒絕。”

某一天,這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因為生命的烙印而認出彼此。這種相認是必然的,就好像質數在合數中間總是那么卓爾不群。然而,伴隨相認的必然性的,是隨之而來的悲劇的必然性———喬爾達諾深刻地洞悉到,兩個人外在表現上的相似難以掩蓋的是他們本質上的不同:儘管兩人被彼此深深吸引並珍視彼此,卻難以有圓滿而俗套的大團圓結局。在故事後半段中,幾乎是毫無懸念地出現愛麗絲嫁人又拋棄婚姻,以及馬蒂亞不顧一切歸國尋找愛麗絲,卻又再次頭也不回地離開的情節。殘酷的命運早已注定:橫亘在兩人之間的是本質上的疏遠,當質數和合數的差異被排除出去的時候,質數本身不可避免地回復到孤單個體的現實,沒有能力容納下任何異己的事物。

《質數的孤獨》構思結構並非絕對新穎,與保羅奧斯卡的偵探懸疑小說無法匹敵。一開始的幾章似乎看到村上《1q84》的影子,但慢慢閱讀至結尾,有種平淡的感覺。故事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卻讓讀者有愛不釋手的衝動。

男女主角從懵懂的愛慕,到曖昧,到分開,到相聚,最終回到各自的生活,兩條平行線因為一些巧合,被折射、被交集,但最終還是兩條分開的直線,終究無法重疊。我們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世界,能夠相遇是種緣分。每個人的眼中看到的那位總是那么特別,儘管旁人無法理解,可他/她永遠是那么得有魅力,那么獨特!

孩時的無知、叛逆,成人的慎重、謹慎,讓他和她分分合合。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有無法解釋的意會。他們相似的經歷,多了一份默契和個性。但兩個質數終究只有被自己所整除,兩個相鄰的質數中間永遠相隔著一個數,致使永遠無法相遇,很無奈、很遙遠。

時間決定一切。當兩個無法相遇的質數按照平行的軌跡行駛著,分別擁有他們的生活,無論快樂或不快樂,生活一直這么繼續著。隨著中間一數偶爾間的消失,他們會羞澀得詢問對方的境況,好似有找到曾經的模糊感覺。可那種相遇總是取決於他人,很是被動。

或許在我們叛逆的青年時代,也有這么一位小男孩引起我們的關注,但注定我們都是兩個無限孤獨的質數,可遠觀不可近焉。當彼此再也沒有任何干係時,走著不一樣的道路。偶爾想起時,問候一聲。質數永遠都是質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