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詩讀後感1500字

喜歡詩歌,不同心情喜歡讀不同的詩。《海子的詩》放在書架外沿,最常讀的時刻,是黃昏,翻開海子的詩,仿佛一座安寧的燈塔,帶你靜靜向過去回望。

有趣的是,不同時期讀同一首詩,理解和感受又不相同。這時便能清楚地感到時光在流逝。海子,這個年輕的詩人死在春天,如今整箇中國都在面向大海,渴望春暖花開,也有越來越多心靈在他的詩中相聚,仿佛在默默作證,這個蔑視死亡的天才交出的是生命,收穫的是永恆。

也許,海子詩歌真正可貴的,是他深遂的哲學思維,比干剖心的赤子情懷,以及將諸多西方現代詩歌手法與漢語言創造性的結合。在他筆下,語言和詩歌莊重神聖,肩負著歷史的使命,被生命的火燒過。

對我而言,海子是一個民族文化覺醒的先行者,一個身體力行擁抱太陽與光明的預言家和殉道者。他是詩歌本身的祭品,而他的詩歌,則是種子的衣裳。他信心十足地期待著一粒種子死後的春暖花開,不是個人的聲望,而是時代精神的預言(聖經有言,一粒種子死了,會結出許多子粒來。)

作為一個時代詩人,海子意識到自己身上背負的使命,他從來不為自己而活。他渴望成為太陽,我的理解是,不僅是文化中的意象,詩歌上的追求,而是一種基督精神的自我實現。海子是善良的,溫和的,顧城可以為追求謝燁睡在她的家門口,而海子在女友父母反對後,走到她的家門口,還是悄悄離開。同樣,他不會傷害任何人,能夠傷害的,只是他自己。自我犧牲的博愛精神令他渴望燃燒,獻出自己。

最難得的一點是,他雖然年輕,但熟讀各大文明經典,其學識與雄心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站在巨人肩膀上俯瞰世界,不僅敏銳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和性格的不足,(他認為中國人缺少陽性氣質和獻身精神,沒有與萬物共榮辱的情懷,即光照萬物,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太陽精神)且對西方理念有著深刻的認識與主動的汲取,因此,胸懷天下的他潛意識裡有著濃郁的悲情和使命意識,這種具有悲情和使命的抗爭幾乎浸透所有的作品,他渴望火,渴望燃燒,渴望民族性情與生命意識的自我更新,渴望重建人類家園的屋頂,而他寧肯為此而死,成為太陽,為了光照萬物,燃燒自己而獻出生命。

也許就是他的理想:“拋棄文人趣味,直接關注生命存在本身生命;融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結合,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他的雄心不在於詩歌本身,而在於詩歌背後人類生命的本質。他的詩學,在某種意義上,提升了詩歌在中國人精神中的地位,中國盛產詩歌,但沒有人會將它提升為生命本質的高度,作為精神理想,甚至獻出生命。如果說有同類。應當是曹雪芹吧,《紅樓夢》本質是一首大詩。

葦岸是最欣賞和了解海子的散文家,他曾這樣回憶,海子涉世簡單,閱讀淵博,象海水一樣,單純而深厚。他吃驚于海子的閱讀量和速度,認為他對詩歌的過去了如指掌。事實上,海子的閱讀不僅限於人文,還涉及化學、數學、生物學等諸多知識領域。甚至寫過專業論文。

葦岸是海子的知音,就我個人觀感而言,葦岸所寫的散文,無論思想的境界、文字的凝鍊還是溫暖與詩意,在當代作家中少人能及。他崇尚博愛的人性,注重心靈生活,提倡節制與素食,並身體力行。前幾年,他默默地死去了,他請求人在撒骨灰時為他朗誦雅姆的詩歌《為他人的幸福而祈禱》。

遺憾的是,如此偉大的人格,在世時少有人關注,如今所有的書店都買不到他的書(十幾年前在海口新華書店的打折區有看到),他發出的聲音有著神性的光芒,微弱而永不止息。仿佛在提醒我們,我們這個時代,原本有著自己的英雄,他們在把我們精神的火種高高擎起,用生命燃燒。

不止海子,不止葦岸,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默默中堅持。不同以往的英雄,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真正可敬的品質,也許是靈魂深處的一種堅持,對自我,對良知,對信念。如果從大的角度講,意識與文化的覺醒與更新是一個時代的任務,每個人至少可以對自己負責。這樣的人多了,如海子所願,整個民族和國家,甚至人類,會逐漸從形式到內容完成一次浴火重生的歷程。

在寫作特色與技巧方面,海子自己認為,他的短詩是絕對抒情的,有一種刀劈斧砍的力量。《海子的詩》後記里認為,寓言、純粹的歌詠和遙想式的傾訴是其三種基本的方式。新浪讀書網上《海子傳》則這樣總結,他破壞固有的語言體系結構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特方法,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結構模式。他的語言如同一個魔術師在表演,令人眼花繚亂又美不勝收。

對我個人而言,最初讀海子,是原創文字帶來的奇妙感受,溫厚純淨,卻耳目一新,同樣簡單的字句,在他筆下仿佛施了魔法,寥寥幾行,便深入骨髓,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仿佛就是身邊的尋常事物,卻又靜靜地放著光。文字極其精煉,如同鍛打後的純金,毫無許多現代詩歌的鋪排、誇張與晦澀。他仿佛一個行吟詩人在流浪,有抗爭,有悲情,有懷戀,但舉目四望,處處是河流大地和青草土塊,

讀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海子的寫作特色可以用他的一句詩來概括:泥土高濺,扑打面頰!凝鍊簡單的文字,神秘的象徵與比喻,童話般的想像,樸素溫厚的鄉土氣息,哀而不傷的壓抑情感,抒情與畫面相結合,字句打破常規組合,通感廣泛運用,融合口語的親切、歌謠的夢幻、俳句的哲思,形成虛實結合的節奏感……

而將這一切技巧點石成金的,是他的赤誠。他的詩,是他所有吃進去的東西,被血與火淬鍊後捧出的丹。因此,海子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也幾乎都有土塊的氣息,溫和、憂傷而芬芳,積澱著深深的記憶。麥地之子,實在是很形象的比喻。

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大詩據說少有人能夠進入,但在結構上頗有建樹。沒有讀過他的大詩,只在選集中見到一些片斷,詩藝令人折服,隨便掰一塊下來就是金子,但總體感覺,在他將雄心和哲思落到實處時,除了自己,找不到有力的依託。在短詩中,海子大都做到了虛實結合,如果寓意較玄奧,意象與表述會較實,如果寓意較顯,意象和表述會較虛。但他的大詩,構築的是雙虛的世界,玄而又玄,無論人物、意象還是情節,缺乏真實感,沒有路牌和導遊,讀者找不到扶手可以抓住,踩不到地面可以行走,因此,只能遠遠感受到力與火,還有燃燒的激情,但無法靠近。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詩中的寓意與象徵幾乎無處不在,海子憑藉一腔激情,以童話中的人物打造史詩的氣魄,驚世駭俗地挑戰著人們的審美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影子要少一點,相信作為一個中國人,這是他骨子裡的血脈,即使沒有強調,也無所不在,而且,他成功地以現代手法和現代語言營造出了古詩的意境。但客觀上講,這一塊的相對薄弱,雖然有助於保留少年的純淨與激情,卻在詩歌厚度廣度方面,失去了很重要也很廣袤的大片沃野和天空,也失去了一些橋樑和讀者。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所謂特色與風格,總是有得有失。

也許,海子完成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首詩,是他自己,以他生命的獻祭,完成了理想中彌賽亞的大詩,將太陽的光芒射入億萬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