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實踐讀後感

同時,《管理的實踐》也強調了責任。有個故事我們所有人耳熟能詳了。故事說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為天使的小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上帝給每一個想成為天使的小孩一個燈,要求就是這些人必須每天擦拭這個燈,確保這個燈處於清潔狀態。之後,上帝離開了這群小孩。開始時,大夥很是熱情地對待這個燈。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帝總是沒有再次出現。大多數小孩逐漸放棄了,而且不斷地嘲弄一個小男孩,因為他還堅持每天擦拭他的燈。終於有一天,上帝出現了。除了小男孩的燈,所有其它的燈全是厚厚的灰塵。於是這個小男孩成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還是在那裡唉聲嘆氣:說早知道這個結果,我們也天天擦試自己的燈了。試問:如果上帝再給這些小孩一次同樣的機會,他們會怎樣?可能會有人堅持到底,但還會有人放棄。責任,是一個很簡單的辭彙。但是要能夠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實踐下來,會有怎樣的結局呢?有多人人可以有小男孩的責任心呢?如何管理一群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呢?

在《管理的實踐》的結語中,德魯克給我們帶來了一縷思想的清風,他說:“公司不能自稱(絕對不可自稱)是員工的家、歸宿、信仰、生命或命運。公司也不可以干預員工個人的私生活或者員工的公民權。將員工與公司聯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願的、隨時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契約,那可並不是一條神秘的、不可撤銷的紐帶。”正確地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係,可以為組織和個人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那么,個人與組織應當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德魯克用清晰和簡單的語言幫助我們理清了個人和組織的關係。

我們要重新審視曼德維爾的那句“私利邪惡成了公共利益”的格言。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把社會利益變成企業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須將這一基本信念落實到每一個決策和行為之中。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終極責任。而管理的終極之善是改變他人的生活,這裡同時包含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一本優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盡的寶藏,可以陪伴人的終生。這樣的著作一旦誕生,就已經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屬於每個讀者自己。這樣的書是永恆的、跨越時空的。我想,“管理學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先生的《管理的實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