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讀後感(共6篇)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是選取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後世界課程與教學理論名著加以編譯,以為東西方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對話提供一個“平台”。

在本書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時地例舉出父母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教師的教學經驗方面的例子,不斷地提醒作為教師的我們與自己所教的兒童間的“替代父母”的關係。因為在學校里教師對其所管轄的學生負有像父母親般的責任,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對學生的深厚感情和喜愛。這就是要做一個受學生歡迎、愛戴的好教師。

一個好的教師究竟要具備哪些最基本的素質呢?來看一看書里的解釋: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斷性……最後,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

綜上所述,其實仔細讀讀看看,這與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培訓要求大相逕庭。經過幾年的學習培訓,我們也逐漸認識了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意義。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點不在於學習專業知識,而在於提高專業能力和專業道德品質。“學會愛每一個需要愛的學生”,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師德。同時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教師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主要途徑是對教學進行持續不斷地研究和課堂教學改進計畫的實施性反思。優秀的教師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

書中談到“教學機智的表現方式”時是這樣解釋的:教學機智主要體現在與孩子們相處時的關心取向上。這與其說是某種可觀察到的行為表現還不如說是一種主動建立起來的關係方式。它可以表現為自身的克制,對孩子經歷、體驗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情境中充滿自信,還可以表現為一種臨場的天賦。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到教師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做人的引路者,學習的協助者、支持者、促進者,而不再是灌輸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學生看作是同樣具有鮮活生命和人性尊嚴、同樣具有豐富情感和獨立人格的生命個體。用自己的語言、沉默、眼神、動作、建立氣氛以及樹立榜樣來加以調和的。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用教師的兩種眼神來比較一下,一種眼神:居高臨下的冷靜觀察和判斷的那種默然的分析性的眼神;另一種眼神:實際上建立接觸並在與孩子的對話當中搜尋教育理解的那種同情、支持的眼神。前者僅僅觀察孩子行為的眼神是將觀察的對象(學生)物化;而後者機智的眼神則將對象主體化,讓學生產生一種可以接觸靠近的感覺,從而使得師生之間建立親密的關係成為可能。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多注意教學中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經歷。因為教學機智就蘊涵在其中。

《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讀後感

本人雖是學理的,但是自小酷愛文學,談不上熟讀“四書五經”,也沒有什麼大作發表,但是一般的著作、雜誌之類不屑於讀。對於文學而言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眼高手低”。

拜讀姜大源先生之大作--《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首先最有感觸的就是其作者的文學底蘊。翻開姜教授的前言,立即吸引了我。姜教授思維之創新、文筆之犀利、用詞之幽默、才情之橫溢,讓人佩服。我一看前言就感覺到姜教授絕對不屬於現今摘超成風,產量高質量低的出版界的文人墨客。

全書一共四章,讀之感覺內涵頗深。有一些是我作為職業學校的新生代教師能夠接觸到的,或者現在能夠領悟的,還有一些高深的理論還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分析和總結。我從著作中堅信了一個信念,職業教育的未來是光明的。從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職業教育分析中,我看到了中國職業教學的發展方向。尤其姜教授提出的“職業教育作為不不同於普通教育的另一種類型的教育”的觀點,讓所有的職業教育工作者信服、鼓舞、欣慰。作為新的專業長,我熟讀了姜教授著作中的“職業教育的專業論”,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對職業教育、對專業建設上的錯誤認識和不足。我了解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理論模式、方法策略等,針對本專業,我將繼續研究姜教授之著作的內涵,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與我校實際結合。另外對於教師而言,我細品了姜教授著作中關於課程開發的內容,我看到了我院的差距,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對於這本職業教育中的聖經,我的領悟還是有限的。聖經不是只用來讀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按照其科學的方法怎么去工作。

教育教學讀後感
教育教學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助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說“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么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親職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已經長大。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6、一定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校溝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社會,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可以作為高一德育培養的目標的主要目標!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大量做題,研究高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第三突破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新教學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教學是一種對話、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教學相長。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新教學觀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潛力,在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會學。這種參與不僅僅是簡單的課堂提問!

新教學觀首先要求教師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國小教育的核心在於喚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基本的學習行為習慣,懂得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知識(知識決不是第一位的目標)。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

把微笑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傳遞給每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送給每一位學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慧型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非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么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裡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裡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慧型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慧型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讀《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有感
教育教學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近日,我有幸讀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對於其中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語文課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教材、參考資料以及教師的個人經驗是知識來源,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在這種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便有“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充分“咀嚼”的內容,到了學生“口中”自然也就變味了。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教師適時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

據專家統計,許多成功人士,在學校時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學生,只不過是二、三流的,什麼原因使得這些並不冒尖的學生在以後的日子裡能成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後天的努力,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意志和毅力,而這種精神來源自於學生時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據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著眼於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效應。

語文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又與學生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教師要做的是:第一、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將語文學習看作是他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第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課堂教學如死水般的寂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第三、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原有語文水平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引導、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語文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評價標準,發掘樹立學生認同的學習榜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第四、支持、鼓勵學生採用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方式,對他們在學習中有思想、有創造的問題不抹殺、不否定,而是更加積極地給與反饋、讚揚。但國中生的感情勝於理智,他們的行動不只受認識的支配,更多的還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基礎上還要設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這些都需要靠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的引導才能完成。

教師要怎樣來引導、調動、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呢?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例如:講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學科內容引進語文課堂等。在講課中引導學生去想去學習,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發現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不能完全脫離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採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實施以下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加以積極引導。1、引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教師不必把課文分成大小不等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來解答問題。而是在教學中應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選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語文新課標中就明確有一個單元是由學生自選課文學習的。2、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應因人而異,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課文是由老師翻譯,還是學生自己翻譯?我讓學生來選擇,然而學生選用了小組合作翻譯,那樣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學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幫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導。同學們在自主、合作中顯示出高漲的學習熱情,這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引導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習一篇課文,引導學生掌握“整體感知——精析、研讀——歸納、總結”這樣既見森林又見樹木的學習模式是魏書生教給學生的“六步法”學習法就收到很好的實效,學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線,就能觸類旁通,自主學習就如魚得水。

(二)、要把握課堂互動、合作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加以積極引導。發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實效。學生在合作、互動中,互助中取長補短。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自己觀點和傾聽他人觀點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互動、合作中創造競爭情境,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腦這部機器處於競賽狀態時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熱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所以,我在班上是經常開展自學比賽活動。如:記憶力競賽、口頭作文競賽、速讀競賽、書寫競賽、查字典競賽等。或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完成的任務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務量的前提下看誰用的時間少。競賽使學生大腦處於高效率狀態,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對所學習知識充滿了興趣,以致在歡樂中忘記了困難和疲憊。人的能力是在動力下得到發展的,學生在這種競賽中培養了一種學習語文的能力。又如,課堂上常常採用分組朗讀或表演等方式。學生在表現自我,評價別人中,自己的學習能力從中也得到發展。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閱信息,或在共同討論中達到自己學習效果。在單元複習中,教師採用學生互相命題,互相測試的方法進行,這樣學生充分發揮了自主性,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的新理念,要求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也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的方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主動、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採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

1、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教師要致力於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揮群體互動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識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成功感是學生獲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2、創設情境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其次要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構想象情境,提供想像材料,誘發學生自由想像,讓學生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像翅膀,在想像的自由王國里遨遊。3、構建參與式課堂,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的教學活動,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學習計畫的制定,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發言提綱的編排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基礎知識,撰寫小論文,編演課本劇,評價影視作品等,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4、拓展自學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學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教材,自做讀書筆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材,學全觀察,學會發現。突出強調學生自學課本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觀察問題的能力。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總之,自主學習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教育教學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撇開世事的繁華,端坐在書桌前,澄淨我的思想和靈魂。看著滿架的書桌,隨手取下一本,是《孫雙金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這是我幾年前去義烏聽名師上課的時候在會堂大廳里買的。現在想起來,真佩服義務人的商業眼光,他們總能在在最恰當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非常投其所好地為你準備好你最需要的商品,讓你在熱血沸騰的驅使下,揮金如土般地買下他們所為你準備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有時你並不討厭的,反而會感謝他們及時滋潤了你的生活,給你雪中送炭般的溫暖感受。這書便是其中的一種。回想幾年前在會堂聽大師講課的情景,至今仍會感到熱血沸騰,那時一種怎樣的澎湃和激情,他們的激情點燃的我們心中沉睡的熱情,只想去走進他們,了解他們,與他們一起走進課堂,走進語文,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慧型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非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么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裡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裡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慧型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慧型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讀《教育教學藝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