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讀後感(共9篇)

初一暑假讀後感850字:《三國演義》讀後有感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能,社會黑暗,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軍趁勢起義。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各路勢力稱霸一方,互相混戰。通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一系列著名的戰爭,曹操、孫權、劉備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形成了三國昂立的局面。在三國的局面昂立起來之後,又發生了許許多多驚心動魄的戰爭,構築了一個個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而正因如此,才把每個人物的形象、品格體現的淋漓盡致,如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關羽的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的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曹操的用兵謹慎、生性多疑。。。。。。然而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劉備和諸葛亮,我欣賞劉備是因為劉備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曾,經徐庶介紹,有一名叫諸葛亮的人,人稱臥龍比他的才能還高。劉備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的身份帶著關羽、張飛去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是好不容易諸葛亮在家卻再睡午覺,劉備等人卻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單憑這一點,又有幾人敢說:“我能放下身份去請一個身份比我低的人。”更何況請了已經是第三次了,而且那個人還不一定肯跟你去。恐怕在現在沒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了!

我欣賞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的忠心為國、善於用計、臨危不懼。當年的空城計就是由諸葛亮精心籌劃的,看似有,實是無。就在那一剎之間,假如當時諸葛亮稍有一點失誤,就會讓司馬懿率領那十五萬大軍殺進城內。你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這種危險的辦法嗎?完全拿自己的生命去賭博,而且賭的還是敵人的信任,又有幾人敢說:“我能比諸葛亮做的更好”?假如我是當年的諸葛亮,我或許會帶領著城內所剩的文官去投靠敵軍。因為不管怎樣,活下來才是關鍵。我想有一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一樣,全世界減去這一大部分人又能剩幾人?口裡說我能做到,但實際能做到的又有幾人?那些說不能做到的有人又真的是缺乏勇氣嗎?我想不是的,因為他們是害怕失去富裕的生活,遭受皮肉上的傷害。

讀完《三國演義》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向劉備一樣,成為一個謙虛向別人請教,為了自己更大的成就肯屈居於曹操籬下,隱藏自己的胸懷大志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之劉備三顧茅廬_150字
三國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單福胸有成竹。他對劉備說:“不能讓曹軍入境,關雲長率軍從左迎擊,張飛率軍切斷曹軍的後路,主公和趙子龍率軍正面迎敵。”

由於單福調遣得當,劉備的軍隊大獲全勝,曹將呂曠、呂翔被殺,三千兵馬被活捉。劉備更加信任單福了。

曹軍主將曹仁聽說先鋒被殺,率領大軍殺向新野,在城外擺了個“八門金鎖陣”。單福叫趙雲破了“八門金鎖陣”,又把曹軍打得大敗。曹仁帶著殘兵敗將回到許昌,向曹操匯報說:“有個叫單福的人當了劉備的軍師,這人足智多謀,十分厲害。”

我讀了這些片段後,感受到單福很有才華,很聰明,能力大,足智多謀,令我佩服不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
三國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篇一

今天讀了《三國演義》第四回目,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這一章節使我認識了曹操,故事是這樣的。

袁紹聽說董卓橫行霸道,非常氣憤,就寫信給責備王允。王允就請大臣到家裡商議,大家因無能為力而抱頭痛哭。這是曉騎校尉曹操來了,說道:“哭能將董卓哭死嗎?”他願借王允的七星寶刀去殺死董卓。董卓視曹操為心腹,曹操趁四周無人就要下手,此時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舉刀。曹操連忙跪下,詐稱要獻七星寶刀。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時逃跑了。董卓懸賞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時在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借宿,疑心呂伯奢要殺自己請功,便殺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也一刀殺了他,並說到:“寧叫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個故事使我印象深刻。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梟雄,一統三國,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兇狠,使的身邊的心腹紛紛離開。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心存善念,心懷感恩。

篇二

這個學期,我靜下心來把《三國演義》又看了一遍。

這本書主要講了蜀、魏、吳的百年政治鬥爭、思想鬥爭、武力鬥爭等千餘件事。書的作者是羅貫中,他把故事中的人物寫得淋漓盡致,如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周瑜的“心胸狹窄,忌才好勝”;諸葛亮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等。

我讀了《三國演義》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關羽(又名關雲長)。關羽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長須飄飄,臉色好象紅棗一樣,一雙丹風眼,兩條臥蠶眉,相貌非常威武。

我最佩服他的堅強。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有刀子劃開肉,把骨頭上的毒一刀一刀地刮下來。雖然這個手術會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邊強忍著劇痛,一邊專心致志地和謀士下圍棋。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佩服。

雖然關羽在麥城一戰中身餡埋伏,被敵軍殺害,但關羽忠義兩全的英雄形象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篇三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一部古典名著,講述了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期間的一系列故事,刻畫了上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羽和諸葛亮。

先說關羽,他十分重情重義,忠於劉備,曾放棄高官厚祿,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去追隨那位發跡的哥哥,顯示出難能可貴的忠,更有兄弟之間不離不棄的感情。如果換了別人,一定會要曹操的高官厚祿,畢竟這也不是不義之財,何況此時劉備尚未發跡,曹操又有雄兵百萬,何樂而不為?

諸葛亮的人品也令人敬佩,他全力輔佐劉備。如果沒有他,歷史必將改寫,天下不會三足鼎力。劉備病逝前曾囑託諸葛亮:“我那兒子,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如你實在幫不了他,就取而代之吧。”但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一如既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是一個群雄割據的時代,三國是鼎力的時代,更是義薄雲天,忠義家士的時代。

《三國演義》讀後感:興盛與衰敗
三國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後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小說,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對於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國家中都有各自傑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方面,魏國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之間的能力都是勢均力敵,是當時傑出的人才。

武將方面,由於《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實際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於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都是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合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為正統,才著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方面,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時的豪傑,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相當,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由於地域廣闊,政治上實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現了鄧艾、鍾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比較落後,優秀的文臣武將少於魏國,這也是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系列選
三國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三國演義》這部書內容跨越90多年,書中對各種人物及故事情節的描寫,確實精彩,除了民間熟知的劉、關、張、趙等人物寫得很生動之外,還有一些人物,不經意的幾筆,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蔣乾;昏庸、低能、“樂不思蜀”的劉禪;富有政治、軍事才幹卻殘忍、陰毒異常的曹操…等,給人深刻的印象。書中武將們金戈鐵馬廝殺之餘,文官謀士更是大顯身手,各派勢力的謀士勾心鬥角,什麼二虎竟食、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疏不間親、美人之計、連環之計…不一而足,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各樣陰險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來,整部書足以編寫一部《陰謀大全》!

這些讀書心得,是在讀《三國演義》之時,結合讀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有關章節寫成的,選摘若干。

空城計,司馬懿中計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思想準備:準備給人罵個狗血噴頭!千多年來,諸葛亮一直被人們崇拜為智慧的化身,空城計,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計》之中,空城計列乎其中,因此,提這個問題,似乎不智。

但還是要問:司馬懿真的中計嗎?

答案很簡單,司馬懿根本沒有中計,是他故意放走諸葛亮,指導他這一行為的,是司馬懿的一個巨大政治陰謀。

為使分析較有條理,先從兩位當事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及他們所代表的二個政權蜀國和魏國作一番介紹,自能得出結論。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外交、內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動計畫,確定了以蜀地為立身之本,然後向中原發展的構想,經過十來年的經營,到建安二十四年,終於擁有兩川之地,實現了《隆中對》前半部的戰略計畫:“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這是正確戰略,也實現了。然而,《隆中對》後半部戰略卻是錯誤的,隱形的錯,鉗形攻勢是正確的,把主力與偏師位置放倒置,故說為“隱形的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戰場規則,讓敵軍兩面作戰,但要命的是主力與偏師用錯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

原因何在?這是因為:自漢獻帝遷許都後,秦川已失去號召全國的政治地位;經過戰亂,“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經濟民生,無法支持大部隊行動;大部隊遠離後方,中間隔著崇山峻岭,給養無法及時供應,軍糧輜重長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斷,大部隊危險異常。所以只宜用精幹小部隊,在防襲的前提下,到處突擊,牽制敵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荊州方向則不同,荊州地處長江邊,與益、荊、揚分別坐鎮長江上、中、下游之戰略要地,占有荊州,則益州與荊州全盤皆活,軍事上可順流而東。更何況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戰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謂“跨有荊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與國連線,若據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資治通鑑》卷十三),但因荊州地方狹小,缺乏縱深,又兩面受敵,因而諸葛亮一再告誡關羽要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以免兩面受敵,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隊受壓,後援又未至,則處境極其危險,故關羽失荊州後,兵敗被殺。所以宜動用大部隊,通過連續施加軍事壓力,達到牢牢控制戰略要地目的,則是可進可退,行動自如。

作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今天,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後,一直還沒有來得及讀,幸好有了這個很長的暑假,才讓我讀到了這麽好的書。

本篇小說主要從黃巾起義,終於到了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每次戰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等等,其中,我最喜歡裡面的諸葛亮。

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臥龍先生”。他治國治軍的才能與兼虛謹慎、濟匯愛民的品格為後世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他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思,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北伐前線五義原。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學習他的“忠”字,他是認定了劉備,就再也沒有投靠別人,這讓我很敬佩,想起當日本人向我們的國家進攻時,我們中國人可是出了不少漢奸,諸葛亮就像是當時跟著共產黨的將軍,不是小人,不會為了那個人的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朋友或戰友,在那么險惡的時期里,他能那樣的忠義,真是不簡單!

說點兒難聽的,如果說咱們世界又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那時還會有幾個站在自己國家的,不跑向科技發達的國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國家),恐怕那時就屈指可數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個不背信棄義、不為了那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戰友和朋友的人,

從這本名著的時候我還收集了許多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關公赴會--單刀直入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董卓進京——來者不善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後,我要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三得呀!

文化隨筆集《東亞三國志》讀後感
三國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最近幾年,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乃是國內的比較文化研究界,仿佛一夜之間便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熱鬧態勢——不但大量專業論文紛紛出爐,百花齊放;而且諸多比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開花,枝繁葉茂。讓人一下子便體悟到何謂“國際化”之於“文化研究”的巨大滲透力與影響力。然而,作為普通閱讀者,細觀這些並非沒有含金量的文化比較專論,大多都缺乏趣味性,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

也許,在生產比較文化“產品”的作者群體中,金文學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兵”,但就是這個專攻中、日、韓三國文化研究的學者,使普通讀者也走近了比較文化研究。金文學何許人也?名字聽起來,倒頗有幾分朝鮮族風味,而他本人,也確實是出生在中國大陸的朝鮮族第三代,兒時起便以漢語、朝鮮語為雙料母語。經過四年的日本文學專業深造後,又一路東渡至日本,修成博士。這樣一個任教於日本高校,以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及人類文化學為專攻方向的朝鮮族中國人,繞過了學界流行已久的中世紀歐洲與唐宋文明的學理性比照,拋開了對古典主義、文藝復興、明清詩學的不休糾結,一路直殺回“老家”,寫出了他學術生涯中的第十一本比較文化研究專著《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比較體驗記》(中信出版社1月版)。

做比較文化,一如寫長篇小說,最忌閉門造車。而金文學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四十幾年之中於三國間不斷奔走遷移的感性生活經驗,以及京都大學、廣島大學的兩度博士求學歷程鑄就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使得這本《東亞三國志》以近五十個主題,涵蓋了中、日、韓三國從文化、歷史到生活,甚至性愛觀等幾大類內容的比較解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韓國年輕人為什麼能領導化妝著裝時尚?為什麼日本人會給世人留下吝嗇冷漠的印象?三國民眾在面對卡拉OK這一大眾娛樂時,表現出怎樣不同的性情與姿態?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刻,三國之人有怎樣大相逕庭的反應?翻開《東亞三國志》,似乎每一篇隨筆的題目中便隱藏著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比如《化妝美的差異》《“AA制”文化贊否論》《玩兒文化的力學》《生的美學、死的美學》等等。

如果你還有那么一點點“文化實用主義”的傾向,這本書倒可讓你不時會意一笑。金文學以他獨特的比較技巧,教你一眼認出三國人的絕招,傳授與三國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套路——當然,如果你正在商海遨遊,那么,深入詳盡地了解日韓民族的國民性,則是於東亞商戰中立足的重要法寶。

身為教授的金文學創作《東亞三國志》,並不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視角去綜合、分析、總結,而是親身參與,處處有“我”,以第一人稱寫三國、談三國、侃三國,不時伴隨著一些個人化的情緒、感觸。因了作者的現身說法,更因為那些具體可感的真實遭遇,將這本書說成是一本遊記隨筆也不為過。比如《與三國女性的戀愛體驗》中,作者不但大方“貢獻”出了自己與三國女友交往中略帶傷感的小故事,並戲將中、日、韓三國女子性格特徵中的火爆氣質以“大蒜”、“芥末”、“辣椒”做比。一句“日本女性服務好,沒有怨言;韓國女性服務好,有怨言;中國女性服務不好,又有怨言”雖只是玩笑之言,卻也道破了三國女性脾性上的迥異。由於在三國的高等學府中均有遊學經歷,作者的關注視野,也便超越了人們的日常經驗。於是,便有了《東大、漢大、北大廁所文化考》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文化”研究:說日本人,廁所里所談的政治與性往往糾纏在一起;說韓國人,直率袒露,想說就說,廁所里有“漢江大橋倒了,永豐百貨塌了,泳三(金泳三)何時垮台呢?”的“大逆不道”;而一些中國同胞“秉承”現實主義的人生信條,於是北大的廁所里,便出現諸如“不管黑女白女,抓住老外就是好女”的揶揄之言。

為了更形象化地說明三國人的差異性,《東亞三國志》還配以二百多組精挑細選的圖片,既有歷史資料圖畫,也有極富設計感的現代攝影。而其排版使用的字型也不能不提:初創的博雅宋,拉寬了文字,在視覺上大有將漢字從方塊的禁錮中釋放出來的愉悅感,看起來十分舒服。

形式上再多的創新,畢竟也只是外在要素,內容的精煉才是一本書成功的關鍵。一如封底的文字所言,《東亞三國志》“比較生活、民族、文化,以小見大;縱論中國、韓國、日本,入木三分”——其文風不可不謂詼諧而充滿機趣:“關於吵架,韓國人光吵不動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動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國人又吵又動手,是充滿謀略的立體戰”;“中國是大陸德行,圓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島國德行,心胸狹窄,細緻認真;韓國是半島德行,自尊心強,心懷‘怨恨’”。作者這種親和輕鬆的口吻,很容易讓其“文化研究專家”的“精英身份”於瞬間淡化。所以,無須正襟危坐,更無須戰戰兢兢地把這本書當作一份比較文化的博士論文,大可貫徹古人所云的“三上”讀書法——枕上、廁上或馬上(車上),放肆地看,自在地讀。當然,以上皆是笑言,沒有半點對作者的不尊,實在是這本《東亞三國志》,能讓人不時笑出聲來,拍案大叫:有趣!如果閱讀的地點選在了安靜的圖書館或肅穆的書房——倒真有些不太適合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800字範文
三國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蕩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樑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三國志》讀後感900字
三國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朝歷代之必然之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寫的是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東漢末年,皇帝接連昏庸無道。導致天下群雄並起,割據天下。

“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

——這是來自蜀、魏、晉之外中立方人士對諸葛亮的客觀評價!諸葛亮,字孔明,諸葛亮青年時耕讀於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受劉備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變而為無往不勝。實乃為一大忠臣,受劉備白帝城託孤,致死以統一中原還於舊都為己任,卻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你一生真實的寫照,《出師表》兩篇正如陸游稱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你的赤膽忠心,你的神機妙算,歷史更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一代梟雄,卻被三國演義誤導成為一個小人,實則不然。但我卻認為他不僅不是一個小人反而應該是真英雄,真豪傑。其實在為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皇,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實行囤田對農業生產恢復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曹操在文學方面亦有所作為,善於以詩歌抒寫政治理想和抱負,雄心壯志,詩中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之隕,也是無可奈何。但是他對歷史的貢獻確實不容忽視的。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在我看來,你結束了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使中國北方人民得以安定,歷史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三國君主——劉備,孫權,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樓,榮華富貴稍縱即逝,功名,名利,權利,如同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國,風光一時,名垂千古。

相關推薦: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
三國志讀後感7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0字
關於三國志的讀後感700字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700字
《三國演義》之《火燒連營》有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
800字高一暑假讀後感作文:三國讀後感
高中暑假讀後感範文:《三國演義》
高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