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詩歌選集》 讀後感

“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1992年,顧城離開人間世的前一年,他在《鬼進城》一詩中,寫下了這樣驚悚而艷絕的句子。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讀《顧城詩歌選集》有感

如果說《弧線》在語言的張力中還體現了“朦朧詩”特有的對象徵和意象的著迷,那么我的朋友,詩人吉木狼格選取背誦的《遠和近》這首詩,就個性能指明我們對顧城詩歌語言所推崇的詩學理想和趣味。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品質的純粹和可貴,不在於一般的評論家所謂的“新穎深刻的表現力”,“人與自然事物的關係更近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20世紀中國文學史孔范今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對‘遠’、‘近’的感受實際上是對生命存在的評價、對人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朱棟霖等主編(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xx年版)等坐實之詞,而在於對語言本身純粹的美感的發現。這種異質的刀法和技藝,與傳統師承的學習無關,它來自與詩人冷暖自知的秘密操練和驚喜發現。這同樣也使顧城在他的那一代“朦朧詩”人中顯得另類和卓爾不群。

然而,顧城最後還是不能擺脫他的杯具。與其說顧城的詩歌是逃避在極端的夢幻之中,不如說他是逃避在語言的樸素和本真之中。也許顧城已經秘密地認識到,這個讓他困惑不安難以融入其中的塵世,其實本身就是紛繁複雜難以確定和把握的語言所呈現出來的世界。那么,回歸到語言的簡單和純粹之中,也就成為顧城抗拒和反叛世俗和平庸的一種十分手段。

在那個時代的“朦朧詩”人當中,顧城無疑是一個天才的異端。他的詩歌的語言風格,如此的呈現出一種異質,太過明顯地區別於其它的那些朦朧詩人,這甚至會讓他自我都感到困惑,也許這才是他最大的孤獨和難題所在。他是生不逢時,他被誤解和誤讀,錯誤地置身於並不屬於他的文學潮流之中。他似是而非地游離於“朦朧詩”潮的邊緣地帶,內心卻有一種巨大的鴻溝,將他置身事外,也將他置身於獨創的榮耀之中。當他的那些貌合神離的“朦朧詩”人同志,在詩歌的語言上無可復加地做加法的時候,他卻因命運的指引,身不由已地獨自嘗試著進行減法的運算。他的語言因為難以承受之輕而獲得一種特殊的重量。他一方面為之欣喜和迷狂,另一方面卻因為獨創的重力而被壓得喘但是氣來。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奇怪的宿命,也許此刻很難加以細細分辨。但我更願意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顧城。他的痛苦和迷茫,表面上是因為離群索居與現實的隔離,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他在詩學理想上的分裂和錯亂,他因自身的天才而已覺察到了一種獨享的榮光,但他卻最終無法解放自我,掙脫那個時代已經溶入他骨髓中的觀念的束縛。

“看到那么大的月亮/我明白我要死了/安排好最後的事/每一刻都有無限的時光/書架和孩子”這是顧城在辭世兩個月前寫下的詩:《睡眠是條大河》。死亡讓塵世的有限變成無限。死亡讓錯亂和瘋狂變得簡單、清沏而透明。死亡使夢想的矛盾和糾結穿越了思想花園的交叉小徑。死亡使詩人回歸到永恆,使他擺脫了幻覺和迷醉。死亡呈現出一種神性般的寓言,讓我們這些依然在語言的迷宮中掙扎和尋找突破的凡人,在困惑中停下了腳步,猶豫地四下張望,尋求暫時的喘息,然後繼續懷疑。

讀《顧城詩歌選集》有感

人的命運是要靠自我掌握的,正如英國丁尼生所說的:“人就是人,是他命運的主人”。我們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認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謂的手相、面相。如果他們真的會算命,為何不去為自我算一卦呢?又為何依然坐在街頭等待生意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思考嗎?

雨果說過:“當命運遞給我一個酸的檸檬時,讓我們設法把它製造成甜的檸檬汁。”是的,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相同,在他們剛出生時,就像是擁有了一幅新的畫卷,這畫卷也就是他們的人生路程,至於最後是暗淡無光,還是絢麗多彩,就看他們自我是怎樣塗寫的了。所謂:“是燕雀,是鴻鵠,就在一念之間”。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覺得現代社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貧窮或富有,是白種人,黃鐘人或黑種人,都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美國黑人總統候選人歐巴馬,憑著自我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我的命運,打破了美國黑人當總統候選人的紀錄,創造了自我的奇蹟。過去的社會由於嚴重的種族歧視,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賤,但此刻,事實證明,只要願意付出努力,敢於掌握自我的命運,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在我的數學成績頻頻“創造新的紀錄”時,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強科去彌補我不高的數學成績。這種聽天由命的學習態度是我總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開始慶幸我此刻明白了這一點,雖然時光不多了,還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變現實,就必須會有進步。

冬天的陽光是溫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絲期望,啟示人們不要放下,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顧城詩選》被撒滿了陽光,我忍不住再讀了一遍,感謝它在我迷惘時給予我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顧城詩全集》讀後感

死亡似乎是最後解決了一切的難題。死亡最後使一切的不確定性都固定了下來。死亡的整容術精心修飾了死者體面的尊嚴和悲傷。死亡和已經喪失存在價值的敵意言和。死亡帶來了所有朋友和敵人的輕易的諒解。死亡消解了蒙蔽在傳說中的一切雲遮霧繞的悔澀和怪癖,穿透了一切虛華表面的不實之詞的形容和淺薄的推崇。死亡呈現出詩人玻璃般透明清麗而無用的特質,使我們心存敬畏,警慎猶豫,而更加難以言說。

感謝江蘇文藝出版社為我們奉獻的這厚重而沉鬱的兩大卷《顧城詩全集》,使我最後能更全面而準確地去理解一個天才詩人在塵世中掙扎和受難的真實生命,思考他纏繞糾結的詩學理想所觸發的矛盾衝突和杯具。《顧城詩全集》中絕大部分的詩篇,我都是此刻第一次讀到,我不能不感受到情緒複雜的嘆息和扼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是詩人們狂歡的節日,天才的閃光層出不窮,新的思潮狂飈突進,喜劇和鬧劇至今還延續在紛然出演,舞台的帷幕遲遲不肯落下,詩人們表演的衝動即使在遭遇物質現實世界的無情嘲弄和冷眼,也依然澎湃汪洋,沒有人願意謙卑地退後。但是詩人們中最純潔的一位,卻過早地燃燒盡他的激情,將自我放得更低,低到泥土和灰燼,低到塵埃落定。

一切的毀譽其實都已是剩餘。一個天才的詩人就是這樣在詩篇中將生命孤注一擲。人民渴望英雄,詩人渴望神性。神也許是太孤獨了,他需要尋找人間最精緻華美的犧牲和祭品。是命運也是自我的選取,顧城就是這樣獻祭出他的詩篇和短暫而凝縮的人生。

我一次一次地翻閱這兩大卷《顧城詩全集》。我看到語言的飛翔、衝鋒和交戰,透明和純淨的品質,還有無數紛繁難解的隱喻、暗示,可怕的讖言,我再次確認了二十多年前讀到顧城詩歌的那種感受,超凡脫俗而又讓人不忍和抗拒。

將顧城貼上童話詩人這樣俗氣的標籤,無疑是淺薄和幼稚的,是缺乏思考的似是而非。童話只是一種對夢境簡單和庸常化的表達,它具有一種過分的明確性,有的只是一種世俗夢想的幻美和欲望的直接呈現。在多年來我讀到諸多對顧城詩歌的評述中,我發現評論家們都容易去強調顧城詩歌的意象和神秘直覺,強調他對夢幻的訴求和秘密的願望。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作為一個天才的詩人,顧城的詩歌最能讓我們敬佩和動心的是,他敢於承擔的那種在詩歌語言上執著於簡單的風險。

在江蘇文藝出版社舉辦的《顧城詩全集》首發會上,應邀的幾位成都詩人分別做了發言,然後各自朗誦了一篇顧城的詩作。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神秘的巧合,我隨手翻開《顧城詩全集》的上卷,竟然是停留在第489頁,那裡赫然在目的是我們以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熱烈討論過的最耳熟能詳的一首詩:《弧線》。“鳥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少年去撿拾/一枚分幣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我朗誦了這首詩,我說:“這是為了紀念顧城,也是為了紀念我們八十年代的詩歌。”在我之後是朗誦的是詩人柏樺。再一次神秘的巧合讓柏樺訝異不已,他當時就承認,他本來也是想選取這首詩來朗誦的。

讀《顧城詩歌選集》有感

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行為,另外一種是語言。行為是直接的,發生於主體和客體之間,相對於兩者以外的人起不到最為直觀的感染力,語言彌補了這個不足。

但是,語言是不是或者說能不能夠成為表達情感最為適宜的方法呢?我想,不能。語言是禁錮的,它只代表了一種外型,是一種符號,旁者能不能夠懂得它的精神(語言的精神),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有的人不喜用語言表達情感,甚至認為除了精神外的其他主體性存在都是剩餘,包括語言、軀體、行為、交流。

顧城愛詩,但不是說他愛詩句和語言,他是愛精神,愛自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享受的是返璞歸真的自由。一個人追求這種境界,我想,要分刻度。成為寫詩撰文的大家,這只是最初層次,這一層次只是喜好語言,透過語言表達情感,靠語言歡喜,靠詩句夢想,終其一生停留在斟詞酌句上,這是個圈子。不如放大了說,語言是符號,它依靠代表性涵義同思想共鳴,就像一個彎路,而用思想去描繪情感、去體驗自然真諦,是很直接的。顧城做到了,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過著魯濱遜般的日子,但又和那不一樣,只要滿足生存

則夠了,其餘時光,他用來聆聽自然、品味世界——他精神的世界。他笑著,不會用語言描述什麼,因此,他變的沉默,但不拘謹,深邃的眼光伴隨著幸福的笑,顧城把自我的一切都用在了對自然的夢想上了,好似思鄉般的深情,他沒有時光照顧其他,對生命、甚至是靈魂的歸宿都不注意了,我想,如果有再生的話,他甚至不必添飽肚皮,而讓每個輪迴都轉化成對自然的渴求而永久的留存於他的頭腦,他的精神世界,還有他那深邃的笑里。

心是你的眼

為世界著色

綠的黃的

吮吸著味道

自然用自然的

生命用生命的

我只用我的

抱歉,我說的這些“語言”是不是也禁錮了我的情感呢?

《顧城的詩》讀後感

朦朧詩在詩人顧城的手上,已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有時如水清澈,有時似雲無垠,但當一切寂靜無聲,反覆閱讀它,便會讀出其中最真摯、最富有哲理的東西。

讀到《自信》時,是期末考試的前一周。寒風嗖嗖地吹著,透進圍巾的縫隙,使我不禁打了個寒顫。這像是在告訴我期末考試,將會像潮湧般襲來並無聲覆蓋。而我的數學也將會卷進這場風暴中。這擺在眼前的事實,讓我的情緒一落千丈。我翻開了《顧城詩選》,明白只有這些小詩才能讓我拋開煩惱。

第一次讀到《自信》時,還不是個性理解,但當再一次讀時,便有了自我的體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小男孩,他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用自我的努力獲得了成功,驕傲的在前面走著,面帶微笑。而另一個與他長得一模一樣,但卻是虛幻的,他皺著眉頭,像是要哭了,這個是他的命運。多么形象的一首詩,簡潔但又富有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