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種孤獨》 讀後感

思行 | 遇見波蘭:一個最接近“幸福”的國度

親愛的奶奶

編者按

行在波蘭,逐漸發現,波蘭人並沒有被網際網路綁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連加班費也不稀罕、每天陪伴愛人兒女的歡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於波蘭人對歷史的包容和對未來的豁達理念,也是值得我們羨慕和學習的生活節奏,又或許是最接近我們對“幸福”的期待模式。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我們對波蘭本地特色的感受。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當下中國的十二種孤獨》,講的就是現代社會人們被網際網路“綁架”後,相對而坐卻相距萬里的孤獨。之前有一本著名的美國小說《十一種孤獨》,講述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復甦而人們卻缺乏安全感的紐約故事。可悲的是,我們似乎正在用行動“悅納”我們當初討厭甚至恐懼的生活方式。

行在波蘭,我們逐漸發現,波蘭人並沒有被網際網路綁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連加班費也不稀罕、每天陪伴愛人兒女的歡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於波蘭人對歷史的包容和對未來的豁達理念,也是值得我們羨慕和學習的生活節奏,又或許是最接近我們對“幸福”的期待模式。說到這裡,我也挺慚愧的,打著“忙碌”的名義,盯著螢幕,錯過了多少精彩的對白。

▲《十一種孤獨》 

此行來同方威視波蘭華沙公司實踐,得益於歐美文化中work-family balance的文化,這邊早上8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相對於早上4點天亮,晚上9點天黑的漫長白晝,仍然有很多自我探索與思考的時間,比如這兩周我在業餘時間堅持了每天跑5-10公里,並陸續讀完了阿城《孩子王》《樹王》《棋王》,劉震雲《塔鋪》,赫胥黎《美麗新世界》,賈平凹《廢都》,哈夫納《解讀希特勒》和約翰《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這些作品,可謂是大飽口福了。

在這裡,沒有諸多你來我往的約飯,也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跑步、與隊友步行上下班、下班後一起去刨食兒的路上“浪費”一些時間在商場和公園裡,“浪費”在賓館的閱讀時光中,兩周下來,“文化感受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人也不那么浮躁了,所以也才有心情每天都坐下來花一點時間回味一整天的生活,並記錄一點東西,與諸君分享。

“鳳凰涅槃”之城——厚重的家庭意識 

對於波蘭人而言,家庭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織形態。在這個全民信奉天主教的國度里,一夫一妻以及孩子是波蘭人民生活的精神歸宿和動力源泉。與美國大片裡面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大相逕庭的是,波蘭人一定程度上會將家庭放在工作之前。

“在咱們華沙公司,很難要求一個本地員工出差超過一周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離不開家庭,因此,出差事務往往由幾個人接力完成。”同方威視波蘭華沙公司楊總如是說到。“因為公司外派中國員工來到波蘭往往是好幾個月,因此波蘭本地員工往往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出差離開家人這么久。他們覺得一個人長時間不陪家人在一起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比如上周末科貝烏卡市年度足球聯賽,我們實踐所在的同方威視華沙公司被市里有90年歷史的體育俱樂部邀請派代表隊參賽,這也是他們俱樂部歷史上第一次邀請中國企業在波蘭的公司派足球隊參賽。差一個小插曲:我和隊友林鎮陽應邀參加了威視華沙代表隊,從一個打醬油的,逐漸變成了球場上的主力隊員——因為我們跑得比波蘭隊員更快哈哈哈。隊員們打趣道:你們也是踢過國際比賽的人了!

▲波蘭科貝烏卡市年度足球聯賽時為波蘭華沙公司代表隊加油助威的親友團 

▲足球聯賽後家人和隊友一起享受午餐時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威視華沙公司邊總從蕭邦機場接我們去公司的路上說的一句話,就讓我們尤其意外:波蘭人下午4點就下班了,9點才天黑,而波蘭人不喜歡加班,給加班費人家也不稀罕,尤其是周末,人家叫“family day”,是完全屬於家人的時間。你看,這一點多鬱悶,你連加班費都送不出去,哈哈哈。

當時我就納悶,現在還在好奇:你說每天4點下班的波蘭人生產率有咱們中國人高嗎?下班後,剩下漫長的白晝做什麼呢?他們周末又會做點什麼呢?換做咱們“加班是理所當然的”大多數中國人,在這裡豈不是會很無聊?

波蘭的勞動法嚴格規定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個小時,同方威視華沙公司每天工作時間是早上8.00到下午4.00,而對於這個高緯度國家,夏季不到4.30天亮,晚上9.30天黑的時令,員工們下班之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支配。

當問起本地員工他們下班後這么長的時間都用來乾什麼時,有一個員工回答到“我有一個6歲的孩子,下班後我會回去和他玩耍,一直到晚上9.00天黑,然後全家一起吃飯。”言語中透露著幸福和自豪。確實下班之後,我們在華沙的公園裡面看到很多family based的人們出來散步,一般是一對夫妻或者夫妻帶著孩子們,其樂融融。在公司足球代表隊參加市足球聯賽訓練和比賽的時候,球員們的妻子和孩子都會到現場來一直陪著丈夫,加油助威,送水擦汗。

▲足球訓練時實踐隊員與球隊家屬的留念 

一周下來,終於有所理解:首先,波蘭人每天也是工作8小時,他們8點上班,中午基本不午休也不吃正餐,而是吃自帶的cookies或者三明治,“大多數開會都是在中午,因為他們認為中午是工作效率最高的”,這讓我剛到華沙公司的幾天裡,中午出去跑大老遠找餐廳吃飯時內心頗有慚愧感,仿佛少幹了很多活兒。

其次,“他們的生產效率不一定比我們低”,比如波蘭籍員工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上班時幾乎都在忙正事,幾乎看不到刷手機或者上Facebook或SNS的現象,8點準時到,中午雷打不動,下午4點準時離開,工作認真程度敢說比我更高。

再次,也是我最欽佩和羨慕的:下班後的波蘭公園裡,到處都是爸媽帶著小孩子騎車、跑步或者遛狗、野餐的,極少有成群結隊的朋友一起玩。而且和國內逛公園不一樣的是,我在幾個公園跑步時遇到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爸媽一起帶孩子玩耍的。最常見的是媽媽騎車在前面帶路,一個或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子騎車在中間,老爸在後面騎車“斷後”,一家人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車隊”,在公園和城市街道寬敞的腳踏車道上自由行駛。或者是爸爸陪著媽媽推一個嬰兒車,旁邊還有一個稍大一點的小孩子看著嬰兒車裡的弟弟妹妹,一家人優哉游哉地在步行道上散步。

比較獨特的,我還見到一個媽媽騎車開路,爸爸騎車在後面跟著,而爸爸的車輪後軸接上了一個特製的二輪式嬰兒車,小孩在嬰兒車裡躺著,被老爸騎車帶著嗖嗖地從我身邊飛過,老爸不時往後看一下嬰兒車裡樂呵呵的小孩子,我第一次見到就驚呆了,心想著以後有了孩子,我也可以這么帶ta玩兒。

▲傍晚,雨後,一家三口在華沙幸福公園騎行

也有的是情侶,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一人一隻耳機相互依偎著聽音樂看湖水,我來回跑了三圈他們倆還是一個姿勢,夕陽灑在身上,安靜而美好。少有的單身男女,或者老人,也是身後跟著一隻小狗在遛彎兒。這些人大都是自由而散漫地在公園裡待到8點多,才陸續離開。

同樣的,在公園裡幾乎沒有見到一邊走一邊玩手機或者倆人坐著各自看手機的人。

▲迎著晨曦奔跑在蕭邦公園的情侶

而上上個周末,公司年度teambuilding去距離華沙200公里左右的湖邊團建,整整一天,我都沒有看到有波蘭員工在節目或者與人聊天時拿出手機自個兒high的現象,“(邊總說),你發現沒,他們是真能享受聊天的過程,反而是咱們幾個中國人,會是不是地盯著手機看一會兒,刷微信”,說到這裡我也要自我檢討一下了,以後爭取擺脫手機依賴症。

還記得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叫《當下中國的十二種孤獨》么,講的就是現代社會人們被網際網路“綁架”後,相對而坐卻相距萬里的孤獨。“而波蘭人,並沒有被網際網路綁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有時候,反而更期待去上班,因為有個人可以說話” 

到此,說句心裡話,異地之後,我發現反而與國內的同學朋友親人有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去思念彼此、思考自我,然後進行有質量的對話和聊天了。而且,似乎找到了對親密關係、對未來工作生活的理想模式與期許,以及對中國20xx年後居民生活方式的預期。這也許是塞翁失馬?

在訪談外派員工的過程中,不少人提到:“如果能夠在外派時考慮到員工家屬的補償機制,那么外派員工就會更安心地完成外派目標,並且大大降低離職意願、提高組織忠誠度與組織承諾。”尤其是年輕的外派員工,家中大都有年幼的小孩,他們本來就思念國內的親人,加上在波蘭這樣的歐美文化中,是family-oriented的社交文化,文化的差異更放大了這種思念與孤獨,使得外派員工(包括我這樣一位“天外來客”在內)更添了幾分孤獨和思念。

“下班後波蘭人都回家陪老婆孩子了,幾乎沒有人會找你吃飯玩耍,只能在家看看電視或者自己種菜做菜”,不止一個人這么回答我的提問,“反而有時候更期待上班或者加班,因為只有在上班的時候才不會是一個人,偶爾還能找人聊聊天。”

也許,只有像以前的我這樣一個沒心沒肺大大咧咧的男生,才會覺得出國是一件充滿驚喜與刺激、成長與快樂的成長之旅。和之前去美國、新加坡不一樣的是,之前都是團隊形式過去,有很多中國同學或校友,當地也有很多華人,而這次來到波蘭華沙,路上幾乎看不到亞洲人的面孔,在工廠這邊中國人的出現就如同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農村出現一個外國人一樣會引來無數路人的好奇。這周的各種經歷,反而讓我這一個充滿期待和驚喜的“遊客心態”,迅速轉變為“客居他鄉”的心態。

因為不用加班,所以更加專注 

尤其是,這周我們同方威視波蘭支隊住在工廠附近的賓館,這裡4點下班後工廠都關門了,也沒有中國人,街上到處都是看不懂的波蘭語,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去沿著大馬路或村路跑步。沿路看到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打理得精美如世外桃源般的房前房後小花園,驚嘆歐洲人會生活的同時,更會對自己以往的生活節奏、人與社會的連結模式、自我生活期待產生衝擊和重構。

▲草坪深處的波蘭人家

而此刻,最想做的事兒,就是所愛的人一起視頻一下,看看彼此,祝福家人一切都好。但時差和國內忙碌的節奏,讓這一願望也看起來不太現實。

也許最好的娛樂方式,就是向內求索,讀書,料理自己的內心。因此,這一周,我跑步和閱讀、學術的時間,反而比國內時多了許多,同時也沒耽誤上班,還能在吃飯時跟隊友、跟這邊的外派員工來一次遠離網際網路的對話。

說到這裡,心裡不由得對波蘭公司的諸位中方員工,生出了無限的敬意與尊重。“惺惺相惜”的感知力,說得大約是此刻的我們吧。

負責生產的楊總地說道:“給人加班費求著人家,那都還不加班,哪像國內,老闆說要加班,你敢說一個不字?”

“在這裡,員工下班不接電話是極其正常的,要求員工下班接發郵件和電話是違法的。”邊總說,“反而這種方式咱們適應之後,也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陪家人,上班時也能更專注工作,效率更高,因為工作量比國內同類崗位的還要多,必須更珍惜上班時間了。”

從“工作-生活-幸福”三角平衡的視角來看,我們不能單純以GDP或者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這個國家的發展程度,畢竟,他們選擇了一種更加自洽和沒有“張力”的工作-生活模式,這種模式看似減少了許多加班時間,節奏也相對慢一些,卻大大促進了親密關係、提高了父母陪伴子女、家庭團聚的時間,提高了社會的心理安全感和親人之間的信賴感。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子女或伴侶,相對更少會出現心理問題和離異的可能性。

試想一下,當你從忙碌和壓力重重的工作中歸來,看到門口正在開心地等你回來一起“play”的小孩和家人,那些煩惱和不快,是不是都會瞬間煙消雲散?

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文化——以家庭為核心,這是波蘭人選擇的幸福方式,也許這也是最接近“理想生活”的方式之一吧。

本文作者: 西明-爺爺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一個專注發布原創書評與生活隨筆的讀書共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