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觀《朗讀者》有感

遇見,是多么美好,願我們的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學觀《朗讀者》有感

在我的腦海中,漢娜還在那一個瀰漫著甜膩的田野上騎著腳踏車向前,碎花裙隨風飄揚,歡笑撒下一地。

《朗讀者》讓凱特奪影后,我沒有去看她如何演繹的,我翻開了書,找尋心目中的漢娜。小男孩米夏因一次偶遇迷上了這個可當他母親的漢娜,於是,他們像戀人般難捨,一起去郊遊,常常幽會。漢娜還要求米夏為她朗誦文章,似乎就這么持續下去,也許不會結婚,但會保持這種情人的關係。但漢娜的不辭而別打破了一切。

若干年後,大男孩米夏在戰犯庭審上再次遇到已是戰犯的漢娜,這么多年又發生了什麼?隨著庭審的步步推進,漢娜被認定為一個小小的納粹頭目,在集中營殘忍地對待無辜的人。漢娜的辯解理由是“長官規定不能讓一個逃走”。那種對生命的麻木和這措手不及的一切令米夏錯愕,她會幫助一個染病的男孩,又怎么可能緊閉大門讓那么多婦女活活燒死。漢娜最終被判終生監禁,其實與她想隱瞞的事實有關:她是個文盲,所有的檔案不可能由她來寫,但為了維護米夏的尊嚴,她緘默不語。

朗誦貫穿全書,漢娜曾讓米夏為她朗讀,也讓集中營的人們為她朗讀,她是喜愛朗讀的,但不會自己閱讀。她也許只喜歡聽裡面的故事,但她不會判斷。她只是一個小小的頭目,她的存在,正因為她好控制,她只是在國家這個龐大的機器中的一個小小的齒輪,她的任務是服從,而罪惡都是由一個個不起眼的部件推動著整個系統。面對火海一片,教堂里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她有恐懼,迷茫,但更多的是無措與害怕,她畏懼著開門會使瘋狂的人群將原有的秩序打破。她所想到的是,不要受到上級的處罰,於是,慌亂下,她選擇了蹲下來無助地哭。規則、制度面前,她失去了最原本的判斷。看過劉瑜寫的影評:“一生成了片刻的囚徒。”她想說明,再後來米夏為漢娜的辯護,對法庭的一句“為什麼不從她出發去思考”,還有後來給牢中的漢娜寄去的錄音帶去的書籍,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愛。可我始終認為,對於米夏,那不算是愛,即使有肌膚之親,難捨難分,但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感,年少的渴望而非熾熱的愛。有人評價這是一部描寫二戰後新一代對上代的救贖。我不希望米夏為漢娜的奔走是一種贖罪。米夏遲遲不肯去見漢娜,只是寄去了東西,此時的他早已少了一些東西在內心。愛,已消失。雖然漢娜始終保持著朗讀這個習慣,也許那是她唯一與米夏的聯繫。

最後,漢娜上吊而死,我雖未預料到這個結局,但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漢娜的死代表著什麼,我不知道,但這不會是一個終點,它恰恰是一個世界的開始。

觀《朗讀者》有感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題記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同書的作者進行一場精神上的交流,那么聽一個人朗讀,便是在聽朗讀者訴說過去的故事,觀《朗讀者》有感。

最近,我看了央視大熱的一檔節目《朗讀者》,節目中的嘉賓在朗讀著一篇篇優美的文段,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故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聆聽他們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得到了一點啟示。

最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許淵沖老先生。許老先生是一位翻譯家。他的成就可以用“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來概括。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並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卻讓人大為驚嘆。他是迄今為止唯一個將《詩經》翻譯成英文法文的人。他還將《楚辭》、《唐詩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國古代詩詞作品翻譯成了法文。20xx年8月2日許老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來到《朗讀者》這個節目的時候,他已經96歲高齡了,滿頭銀髮,看上去精神矍鑠,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對生活充滿著熱情。雖然快成百歲老人了,但他的心卻是年輕的,感情是充沛的。回憶起70多年前的往事,並朗誦詩歌時,仍激動得熱淚盈眶。我仿佛看見,這個白髮蒼蒼,滿臉皺紋的耄耋身體裡有一個朝氣蓬勃的靈魂正滿懷激情為我們朗誦。

許老不僅精神上像個年輕人,在他的翻譯事業上也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經獲得了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又是這般高齡,按說早可以頤養天年。但他沒有,許老還正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並計畫在一百歲之前翻譯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內還要翻譯30本書。為了搶時間,跟時間賽跑,他現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點鐘,這是一般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用他的話講就是白天不夠用,向夜晚借幾點鐘。他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許老已經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筆巨大的文學財富。但他仍爭分奪秒,永不停息,儘可能多地去翻譯更多的作品,是因為他無比的熱愛自己的事業。翻譯對他來講是一種別人無法剝奪的精神上的快樂,是他自己喜愛的價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許老就是這樣的學者。

由許老我不禁想到了魯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醫生囑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別人認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他解釋說其實並不是這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長壽,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在我的腦海里,魯迅先生和許老的影子重疊了。他們都是高尚的人,是無私奉獻的學者,他們都喜愛自己的價值,並且,用這價值給社會創造出精神的寶藏。我們也會銘記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來還有一點價值,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的話,那么就讓我們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完成學業,以便我們長大後能為社會儘可能多地創造價值。

觀《朗讀者》有感

周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的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讀後感《觀《朗讀者》有感》。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的,手術中的一個,也有可能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觀《朗讀者》有感

前一陣子看了個央視的節目,由董卿主持,叫做《朗讀者》。看了兩期,我就被這個好節目的用心以及高端所吸引。

節目是以邀請知名演員,主持人,運動員,企業家以及教育者等等各行各業中的優秀,上進的人物來做客,先是董卿對嘉賓做一段簡單的採訪,而這段簡單的採訪基本上就能點到來訪者身上的閃光點或者曾經,現在的成就,然後讓他們就此選擇一段文,或者一個篇章來朗讀,來致意他們感恩的人或者想獻給某些人。

節目真的是很用心。第一期,董卿的服是一套淺粉的時尚套裝,當大門打開時,她滿懷自信的走過來,高挑的身材,得體的妝容,考究的服飾,真的是很驚艷,她的服裝讓我想到中國人信仰的開門紅,而她一開口,那流利而又充滿智慧的台詞,讓我想起她因中華詩詞大會受到的褒獎,她的身上真的是體現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董卿說,這個節目整整籌劃了一年,而接下來節目的高質量讓我們看到了這些用心的成果,真的很棒。第一位嘉賓是演員濮存昕,那是一位我從小就知道的演員,記憶中演的角色很正面,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濮老師講的是人生中要感謝的人,當然人的一生中要感謝的人當然很多,但他提到一個改變他命運的人,一個在他小時候治好他瘸腳毛病的醫生,讓他走出自卑,也就有了後來當演員的可能。他朗讀的是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

這節目不是一個煽情的節目,然後在採訪嘉賓時,幾次我和嘉賓一起落淚,人生的起伏在那一篇篇他們選讀的文章中體現,也讓我更加明白自己知識的匱乏。

朗讀者,真的是個很好的節目。

觀《朗讀者》有感的範文

今天我觀看了著名教授于丹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看完後我深受啟發,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丹老師講的一棵大樹和一個男孩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男孩在不同階段向大樹的索取。先摘走了果實,又為建房砍掉粗樹枝,最後為建船砍掉了樹幹來滿足對生活的需求。大樹好比我們無私的父母,男孩就好比我們。從我們出生,我們就向父母索取一切,甚至在得到了後有時還對他們愛搭不理。細細想來,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關愛,還有一切,不求回報,默默無私的奉獻,難道還不知足,不思考回報嗎?這是我們永遠報不完的恩。從現在起我不應該再抱怨她們,吃飯認真一點,學習自覺一點,多對他們笑一點,對他們的問話耐心一點……長大後,像他們照顧我一樣照顧他們,他們是我們最大的恩人。

除了感恩父母,我們也應感恩辛 勤教育我們的老師。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我們的第二位父母,老師把我們 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呵護,一樣疼愛。難道我們還不應該讓老師少操一分心嗎?

懂得感恩是幸福的,快樂的。我會永遠沐浴在愛的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