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作文課教學設計

讀後感作文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學習並掌握讀後感的寫法 ,並寫一篇有關《鷸蚌相爭》的讀後感

教學重難點:掌握讀後感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上一節作文課。(板書:寫讀後感)

2、什麼是讀後感呢?

師述:讀後感就是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把自己的感想、收穫寫下來,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

二、 學習寫讀後感。

下面我們按三個步驟來學習。

1、審清題意,明確內容。

學生默讀,思考:這次習作的內容是什麼?具體要求是什麼?交流。

2、確定感點,選擇材料。

①、明白“感點”:就是最讓你受感動的那一點或方面,也可以說是觀點(主題)。

②、給文章列感點。

學生瀏覽課文《鷸蚌相爭命》,師生共同列出文章的感點。

③、師述:同樣一篇文章,若讓全班同學來寫讀後感,每位同學的感點不一定相同;同樣一篇文章,若要你來列感點,你也許會列出許多個來,你則只需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感點來寫。

3、按序寫作,詳寫重點。

①、擬題。

直接擬題:讀《……》

讀《……》有感讀《……》後想到的讀《……》的感想讀《……》後的感想讀《……》後《……》讀後感《……》讀後我讀《……》有感於《……》

以感點為正題,以“——讀有感”等為副題:如:

寬容

——讀《鷸蚌相爭命》有感

②、讀後感的寫法。

開頭:關鍵字:篇名感點

(用一兩句話點明原文篇名,說明感點。)

中間:關鍵字:介議聯

介(簡介原文主要內容,注意:一定要側重與感點有關的主要內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議(用一兩句話,對原文內容加以議論,引出下文的“聯繫實際”) 聯(具體聯繫你所了解的、聽到的、看到的社會實際或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談感想感受。)

結尾:關鍵字:照應總結(照應開頭的內容,再次強調感點)

三、例文賞析。

四、列提綱、動筆寫作。

師提示:寫讀後感三忌:一忌大段抄錄原文,讀後感變成了“讀後抄”。

二忌大段寫檢查、作保證,讀後感變成了檢討書。三忌感想脫離原文內容,感想與所讀脫節、無關。

五、寫讀後感

好,剛才我講了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你們回憶一下都是什麼,下面你們試著寫一篇讀後感好嗎?《鷸蚌相爭》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了,我們就寫一寫這課的讀後感吧。

學生寫作,師巡視指導。

讀後感作文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寫讀後感,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良好閱讀習慣。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會寫讀後感。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最近你看過什麼書?或者讀過什麼文章? 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感受呢?

2、師述:如果我們讀別人的文章只是走馬觀花地讀,那還不算讀。真正地讀,是從文章中“讀出自己”,好比看一場電影,看到動情處,你會流淚,這說明你不僅僅是在看電影,而是從電影中“看出了自己”;再如我每天帶上隨身聽,徒步上班,對《老師的窗前》百聽不厭,這同樣是因為由此很自然地想起過去的校園生活,總之,我是把自己給擺進去了,也就是“讀出了自己。”同樣,我們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會為之浮想聯翩,會為之感慨萬千我們說這也是“讀出了自己”。今天我們把這種閱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所產生的感想給它一個科學的名字——讀後感。

3、明確目標。

讀後感可以是閱讀時即興寫在書旁的一句話,可以是及時寫下的一段話,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讀後感可以是邊讀邊做批註,可以是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認真反思後寫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要學的是讀完一篇文章後掩卷而思,用幾段話或一篇文章寫下自己的感受。(板書:寫讀後感)

二、確定感點。

1、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只有把文章讀懂了,讀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點”。感點就是讀完了文章後最使你感動的那一點或方面,也叫“觀點”或主題。

3、閱讀《大倉老師》,說說你最感動的是什麼?指導學生給這篇文章列感點。

三、暢談感受。

1、推薦文章學生閱讀。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3、全班交流。

四、學寫讀後感。

1、默讀例文,看看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該怎樣寫讀後感呢?

2、交流。 強調重在寫自己的感受。

3、除了像例文這樣寫之外,讀後感還可以怎么寫?

五、學生習作,教師巡視輔導

學生根據自己所選的內容構思好後自主習作,教師對寫作較差的同學個別輔導(如:整段、整段抄原文的,聯繫實際空洞的和語言表達存在問題的。)對全班的習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六、文後指導

1、朗讀習作,評議修改。

2、學生完成習作草稿後,各自朗讀一遍,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議修改。

3、結合學生的作文進行講評。以表揚為主,哪怕是一句話或者一個好詞語用得好,都要進行表揚,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4、出示兩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賞,學習寫法。

一篇帶有共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作文中出現的共性問題。

5、修改作文。

6、謄寫作文。

讀後感作文課教學設計 篇3

一、 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針對學生在寫讀後感時無從入手,不是照抄原文,就是漫無目的寫些感受,總之沒有章法,不得要領。因此特借本次作文的機會,向學生系統的介紹一些寫讀後感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掌握讀後感的寫作要領,從而激發寫作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題目分析:

1、內容

《讀有感》習作要求學生從最近讀的書、看的節目中選擇感受最深地,寫一篇讀後感。

2、 題目

題目可以用“《讀有感》”或“讀後感”,也可以根據寫的內容擬定題目,如“我與揚科比童年——《小音樂家揚科》讀後感”。

3、 要求

寫讀後感或觀後感,要寫清楚讀的是什麼書或看的是什麼節目,要聯繫什麼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也可以寫對其中某些內容的不同見解,側重點在“感”。

二、 教學設計理念:

本設計努力體現《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習作教學新理念:

1、重視學生準備讀後感寫作材料的過程。讀好文是寫好讀後感的基礎

和關鍵。

2、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教師不能以一個模式來要求學生,更不要用範文來束縛學生。讓學生自選內容,自讀自悟,自主擬題,自由寫作。 3緊密結合習作例文讓學生體會學習寫作方法,忌空洞的說教。要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不寫空話、大話、套話。

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音樂導入:聽一首優美的樂曲,你們感覺舒服嗎?其實如果你是個細心觀察生活的人,你就會發現,一首動聽的樂曲、一幅美麗的圖畫、一件事、一本書常常會引發出我們許多的感想,把自己的這些體會、感想記錄下來就叫做讀後感。

2、出示讀後感的定義。在這些感想中有的是學到的知識,有的是弄懂的道理,有的是受到的啟發教育能夠及時地寫下這些所思所感,既有利於知識的積累、認識的提高,又能提高寫作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那么怎樣寫讀後感或觀後感呢?這節課我們就來進行學習。

(二)問題討論。

要想寫好讀後感,先要明白以下四個問題:

1、是否讀過的每篇文章都能寫讀後感?

引導學生認識到讀的懂得文章能寫讀後感,而文章太深奧,讀不懂就沒有辦法寫讀後感;文章讀著有意思,激發了你的情感,是你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就能寫讀後感,而文章讀著沒有意思,就不能寫讀後感。

2、讀後感的側重點是“讀”還是“感”?

通過舉例,讓學生明白讀後感應該側重在“感”字上。如果側重於“讀”,那么讀後感就成了“讀後抄”了。

3、讀後感中的“感”指什麼?

引導學生用感來組詞,明白讀後感的“感”字是感受、感想、感動、感情、感悟,即獲得的知識,明白的道理,情感的波動以及不同的見解等。

4、寫好讀後感的前提是什麼?

在討論中讓學生認識到:“讀”是寫讀後感的前提和基礎,是最關鍵的一環。要想寫好讀後感就得把原文讀好。走馬觀花得都,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讓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

(三)結合例文,學習寫法。

1、分析例文《一本叫人大開眼界的書》,讓學生仔細讀例文,並畫出文中作者的感受,指名分節朗讀,回答作者有什麼“感”?

2、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白:一是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文章作者的寫作目的感受得深刻一些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的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選取感受最深的點去寫。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不要面面俱到,要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

3、通過分析例文,讓學生初步學會讀後感的基本寫作方法:

(1)緊扣原作。

這是寫讀後感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如果讀後感與原作品的主要內容相違背,別人讀了以後將不知所云。

(2)抒發真情。

讀後感要有感而發,只有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讀後感才生動感人,要避免空話、大話。

(3)聯繫實際。

寫讀後感應該選擇具體事例,聯繫我們自己或周圍的一些人和事,這樣寫出的“感受和想法”,才讓人信服。

(4)敘議結合。

包括先敘後議和夾敘夾議。不管是先敘後議,還是夾敘夾議,都要做到“敘得少,議得多”。

(四)選文讀文,命題寫作。

1、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讀後最有收穫體會、受益最多的讀物作為閱讀對象。

2、讀好原文,選擇感受最深的點。

3、自由命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