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傳有感

眾所周知《水滸》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明朝時期的施耐庵.

毛澤東曾經指出"《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知道投降派.魯迅先生早就說過"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了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農民起義從根本上說來是反對包括皇帝在內的整個階級.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每一次轟轟烈烈的革命都要求打破整個階級的國家機器,打破封建剝削制度,即便是經過《水滸》竭力歪曲的梁山泊起義.在晁蓋,吳用,阮氏兄弟上山的時候,他們對整個反動階級統治機構和整個地主階級的剝削制度,也是仇恨.勞動人民三阮不就揭露"如今那官司一處處動彈便害百姓"嗎 他們反對科舉嚮往"論稱分金銀,成瓮吃酒,大塊吃肉"的生活,多少表現了農民對封建制度的不滿.

這部書竭力歌頌的是宋江,他在很長時間裡是"押司".而晁蓋,吳用和阮氏三兄弟早已做出一翻轟轟烈烈的事業.例如:智去生辰綱,火併王倫等.

宋江對晁蓋他們的這些活動怎么看呢 他一聽說就馬上認為是大逆不道,說是"於法度上且饒不得".後來沒辦法殺了閻婆惜做了逃犯,不肯接受晁蓋的救援,說什麼"隨順"了晁蓋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義的人.到了江州宋江害怕朝廷問罪,無處安身才逼不得已上了梁山.

宋江之所以投靠梁山不是參加革命的起點而是更陰險地進行xx運動的開始.

其他不用多說就說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的事,"聚義"和"忠義"看來是一字之差,實際上是代表著是革命還是投降兩條路線."忠"於誰 就是要忠於宋王朝,忠於天子,忠於整個階級.

《水滸》是歌頌宋江的,因此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作品.

作者為了歌頌宋江的投降主義路線作為反襯表現,然而在作者的歌頌聲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一點的,在革命隊伍中一旦投降主義路線占了統治地位,他們就會用盡手中的權利並強制執行投降主義路線.

由此可見梁山農民起義那么快就失敗,從根本上說來首先是由於農民起義的局限性造成的,而宋江投降主義路線的惡果.農民主義的局限性和農民起義的缺點當然是有的,但是階級局限和階級投降不能混為一談.失敗了的農民起義,英雄們遠遠值得我們歌頌,而投降主義路線的頭目們卻逃脫不了深重的歷史罪責.

從上面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大叛徒,大內奸,大投降派宋江的面目和他們的投降主義路線的罪惡.

《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緊扣讀者的心弦。如“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武松打虎”、“血濺鴛鴦樓”、“江州劫法場”、“三打祝家莊”等等,數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但《水滸傳》並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而迎合民眾的,而是緊緊圍繞著“官逼民反”這一思想,把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武松、林沖、盧俊義三人都武藝高強,是梁山第一等好漢,三人都受過官府的陷害,被充過軍,而武松和林沖、盧俊義的表現卻大不相同。林沖、盧俊義在充軍的路上受差人任意擺布,忍氣吞聲,有時還向差人乞憐哀告。兩人又都是受騙被捆在樹上低頭受死。武松則相反,第一次充軍孟州,一路上反而是兩個差人服侍他。二次充軍恩州,押解他的兩個差人被人收買,再加蔣鬥神的兩個徒弟,合謀在半路上害死他,四個帶刀的兇手,對付他一個帶枷的犯人,反被他輕而易舉地給收拾了。他還不解恨,一口氣奔回孟州,殺了張都監、張團練和蔣鬥神等,才算出了一口惡氣。林沖、盧俊義不是武藝不精,原因在於,他們一個是北京首富,一個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各有家室,不幸遭受冤枉,只希望服刑期滿,重振家聲。兩人又是懂法度的人,又存有幻想,在公人面前是懷怒未發,忍一口氣。而武松,無家室之累,久走************,養成強悍的性格,無所顧忌,也就無所畏懼,加上他受欺被誣,不斷被人暗算,所以報復心強,手段也狠。林沖、盧俊義和武松,表現截然不同,但他們二人也有些不同,林沖的反抗性還較盧俊義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