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讀後感300字

一日天氣炎熱,酷悶難當,石猴與其他猴子在松陰之下避暑玩耍。猴子心性,慣是攀爬跳躍採摘野果,趕蜻蜓,捉虱子,抓耳撓腮,拉扯追打,不亦樂乎,山中清水掩映澗水淙淙。群猴玩耍了一會兒,就去哪山中洗洗澡。痛快了一回,眾猴都說:“不知這水來自何方 ,我等今日無事,何不順著溪流,去探個究竟。”發一聲號令,全都拖男帶女,呼兄喚弟,順流而上。爬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飛瀑。眾猴拍手稱讚說:“好水!好水!只是不知誰有本事鑽進去,尋找源頭,出來又不傷身體,我們邊拜他為王。”眾猴正在推拉,忽見群猴中閃出一隻石猴,高聲說:“我進去!我進去!”閉目蹲身,將身一縱,鑽入瀑布之中。石猴落,地睜眼一看,哪有水源卻是一座橋樑,原來橋下之水沖慣於石縫之間,倒流而出,遮住了橋門。再一看,卻似人家住處一般,真是一個好地方......我一下子驚醒過來,發覺我把自己給讀到書里去了。

今年暑假裡我把《西遊記》讀完了才知道這本書吸引我的那股力量。

故事從石猴出世大鬧天空,寫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師傅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歷盡艱辛,排除艱險,降妖伏魔,扶善除惡,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修成正果。

像這樣一本書,是每個男孩夢寐以求的書,一切都充滿著趣味,每一章都稀奇而有趣這就是《西遊記》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我希望我能成為西遊記中的美猴王替人們打抱不平,嚮往著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XX-8-28 08:04

一.《西遊記》概括

《西遊記》著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二.《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裡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也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遊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係,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