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第一章讀後感

在漢人看來,狼可不是什麼好的動物,生性殘暴,無情兇惡,而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信奉“騰格里”的蒙古人卻為什麼如此崇拜,奉狼為圖騰呢。

讓我們一起看完《狼圖騰》我想就會揭示這個原因了。

從第一章,我們第一次認識狼群的時候,正是它們在開會的時候,而陳陣無意中打擾了它們的會議,面對突然送上門的“晚飯”,貪婪的狼並不是像我們想像中那樣沒有頭腦的撲向這個獵物,也許這就是草原狼的獨有的特點吧,他們的紀律,不慌不忙的架勢可以看得出來狼是有紀律性的生物,還有一隻毛色光亮的白色狼為首領,猶如一隻軍隊的指揮官,將軍一樣。

狠不僅僅有紀律性,而且面對突然的誘惑,所具有的不急不燥,而又謹慎的態度,還有狼在行動,派了專門的哨兵前去打探後山坡有沒有埋伏在的敵人,展現了狼做事情的謹慎,而在我們生活中一些人在短暫的利益面前卻失去了自己的警覺,疏忽了自己的防備,以至於中的敵人的圈套。

當然狼也有弱點,在陳陣用鐵敲擊出來的聲音把十幾隻狼給嚇退了,這當然體現了主人公陳陣臨危不懼,冷靜的一面,而此時的狠就像被諸葛亮的空城計嚇退了信心一樣,放棄了此次可能有危險的進攻,從中我們並不是看到一個愚昧、無知、膽小怕事的狼,而是在沒有準備的戰鬥,狼選擇了暫時的保守的策略。

在第二章,是一場狼群和黃羊群的戰鬥,體現了狼極強的耐心,畢利格老人的話,把此時此刻的“狼道”道了出來——“打仗沒耐性哪成。天下的機會只給有耐性的人和獸,只有耐性的行家才能瞅準機會。成吉思汗就那點騎兵,怎么就能打敗大金國百萬大軍?打敗幾十個國家?光靠狠勁還不成,還得靠狼的耐性。再多再強的敵人也有犯迷糊的時候。大馬犯迷糊,小狼也能把它咬死。沒耐性就不是狼,不是獵人,不是成吉思汗。”

蒙古人視狼為草原的保護使者,不僅僅狼幫助牧民捕殺吃草兇狠的黃羊。同時狼的睿智的包圍戰,陷阱埋伏戰,布局戰。給了蒙古軍隊一種更多的實戰觀摩的機會。影響著深遠。

狼戰前的充分準備,布局,埋伏,控制住貪婪,這種耐性,這種找準時機是我們要學習的。

這本書已經出來很久,我記得在幾年前看一部電視劇《da師》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這本書,並且知道狼是偉大的軍事家,可是一直已自己太忙或者沒有時間為理由沒有去接觸這本書,也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他來的這么突然,來得這么時機。讓我在具備這樣的思想狀態去理解這本意義深刻的書。在《大國崛起》裡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都有這樣的認識,影響大國崛起的一個重大的因素是文化。英國首相邱吉爾這樣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髓,是影響世界的號角,英國就是用他的自由市場經濟和莎士比亞影響著世界,當然還有他不可以缺少的堅利炮成就了日不落帝國。

我們華夏民族僅存的狼性在哪裡?我們一直崇尚的儒家文化還真正的適合我們嗎?應該去趨炎附勢嗎?如果追述歷史,儒家文化創造在封建社會,之所以保留到今天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封建統治王朝需要這樣的文化統治國家。他確實有些地方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他也從某些方面束縛了我們的思考模式。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世界上最大的王朝---大元朝,他橫掃整個歐洲,打到了波南、匈牙利的家門口、今天法國的奧爾良。

是什麼原因蘊育了這樣的王朝,難道是歷史的偶然嗎?歷史告訴我們它存在偶然嗎?歷史從來就沒有偶然,它只會因為特定的條件而成為必然。在《狼圖騰》裡面我尋找到了原因之一---狼性。草原的殘酷蘊育了草原人,也培養了草原狼,也成就了成吉思汗。他們一生下來就要同殘酷的生存環境做鬥爭,不做狼,就是羊,這就是他們的生存原則。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學狼、打狼,殺狼,以狼為師,以狼為敵,以狼為友,在狼文化里鍛造出來的成吉思汗怎么不強大。但是他們在取得江山以後確用安逸的農耕文化所取代,在安逸的生活中狼性被逐漸泯滅了,沒有了狼性的民族就是羊。儒家孔學千年教導:其為人也,溫柔敦厚,然兒普天之下羊牛的性格是最溫柔敦厚的,儒家教義具有最鮮明的崇羊滅狼的農耕性質,經過千年的教化羊性幾乎成了華夏的國民性,當然敦厚華夏文明羊遇見了西方的文明狼,東洋的白眼狼,其結果就不言而遇的,這就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歷史往往是具有倆面性的,他雖然是昨天,但是啟迪著今天,影響著未來,所以我們應該懂得怎么去思考,正所謂大道行思。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民族性格來自於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站在今天的歷史舞台上我們應該用什麼眼光來看待我們的文化?我們又應該站在什麼角度去體會西方文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區別又在什麼地方?這是我們的錯嗎?我們是不是還應該繼續這樣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