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始祖:黃帝之陵

牐牷屏輳即軒轅黃帝的陵寢,是中華民族祖先的陵墓,黃帝就是中華民族的“根”,千百年來,凡我中華子孫無不以能謁拜自己的祖先——黃陵為幸。
牐牷屏輳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上,在臨近黃陵的盤山公路上,薄霧中,光禿禿的山巒逶延飛騰。越過點綴著幾叢小草的山丘,忽然,遠處一大片鬱鬱蒼蒼的參天林木,導遊告訴我們:黃陵到了。
牐犐攪荷嫌幸蛔黃帝廟,進得廟門,頓感雲霞燦爛,山花盈襟,院中有十餘棵古柏立在面前,從遊人的驚嘆聲中,足能說明古柏的蒼勁動人心魄。廟門左側的一株古柏高達二十餘米,相傳這株古柏有五千多年了,是黃帝當年親手所植,如此,這株古柏就與咱們的始祖年歲也就相差無幾了。對於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的願望,人們是想通過這有生命的古柏樹遙寄對始祖的懷念與崇敬。其餘十餘棵柏樹樹齡也都在千年以上,《黃帝陵》郵票中的“軒轅柏”就是那棵古柏。
牐犆碇械墓虐兀其中一棵斑痕密布,縱橫成行,仿佛被巨釘釘過,柏脂由釘孔滲出凝結成球,晶瑩剔透得象一團琥珀。相傳這是漢武帝巡朔方歸來時,朝拜黃陵,在那棵樹上掛過他的鎧甲所致,這棵樹後人譽之為掛甲柏,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表現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我國古代無論民間文化還是傳說文化,對人們崇拜的人、事、物總是要賦予其神秘色彩,以示其不同凡響。不過這種柏樹極為珍稀到是真的,據說當今世界上僅存兩棵,果真如此,就更令人驚嘆了。
牐犂肟黃帝廟再上山,才能到達黃陵,這一段路程較長,足有五華里以上,沿途翠柏成蔭,清香沁脾。沿途的樹有多少無法計數,有說有萬株的,也有說有三萬六千株,因為一般遊人不會也不能去數,但從規模上看,在萬株以上無疑。光是上山的公路兩旁那密密的柏林堪稱一片浩瀚的柏海,柏樹為歷年所植,故大小不一。由此,也可見先人們一代接一代只植不伐的勞績又是何等高崇。據說清朝以前,朝庭曾規定當地百姓一人一樹,更不得砍伐,否則殺頭,因為這是非常神聖的地方。至此,我才明白為什麼《黃帝陵》全套三枚郵票都有柏樹的原因。柏樹與黃帝廟、黃帝陵構成了陵園區三位一體的景觀。
牐犙刈虐厥鞽梢竦穆肪兜巧仙蕉ィ才是黃帝的陵寢所在,陵前不遠處有一塊石碑,上刻:“文武官員在此下馬”,現在的人們上山當然不再騎馬,故而這塊石碑也成了黃陵一景,也說明了歷代以來到此謁拜的官員之多。如今的黃陵成了華夏子孫朝拜的聖地,來此的人都是帶著虔誠的神情。陵寢位於橋山之巔,一條沮水環繞于山麓,陵高三點六米,周長四十八米,墓前有碑,上刻“橋山龍馭”四字,祭亭內還有一石碑,石碑上刻:“黃帝陵”三字,為郭沫若所書。
牐牷屏晗啻是黃帝的衣冠冢,如果客觀地分析,實際上連衣冠是否曾經有過也只能是一個謎。黃帝仙逝五千年,這陵又是後人所築,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華夏兒女湎懷先德,發情思而成高冢,也說明華夏子孫對先祖的虔誠。
牐犛泄鞀屏甑拇說可謂眾說紛紜,相傳黃陵系唐太宗時所建,但從黃陵園區的《護林碑文》中所能見到的最早記載是宋嘉祐六年修建,按公元紀年推算是在公元1061年前後。但是,祭陵亭前現存一土丘,人稱“漢武仙台”,相傳是漢武帝那次巡朔方還朝時所建,這也是從後人所立石碑上來得到佐證,其餘就無一點可證當年的痕跡。從中國的宗教文化上看,無論佛教,道教都是多神教,那些活著的人在人間能做出為人稱頌的事情,死後都統統請入寺廟中供奉。人們認為,他們在人間為人傑,死後亦可作鬼雄。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歷經二千多年的帝制,但能在歷史上讓那些史學家們濃筆重彩書寫的,也就那幾位皇帝,漢武帝算一位,而且還和黃帝扯在了一起,可見人們對其稱頌的程度。
牐犎死嗖還蘢鍪裁詞露夾枰一個精神支撐,一個民族亦是如此。無論黃陵怎樣,幾千年來已經在華夏兒女的心目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這就是華夏始祖,這就是華夏民族的根,無論哪種傳說,只要是強化這種觀念的,也無不可。

※本文作者:黃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