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兒子考進了武漢理工大學,就要去武漢讀書了。

對於我們內蒙古人來說,武漢是遙遠的地方,也是陌生的地方。不說生活習俗,光是地理天氣對於北方人來說就是考驗。

孩子考上了名牌重點大學,父母是最高興的人,我們決定送孩子到學校,親身體驗一下武漢這陌生的地方。現在送孩子上大學已經是一種習慣,好像家家如此。

臨行前查一查武漢的資料,了解些武漢的風土人情。 好看的、好玩的,還有哪些好吃的,我家三口都是旅行家兼美食家。

熱,武漢是著名的火爐之一。

潮濕,武漢有兩江和無數的湖泊,常年空氣濕度比內蒙古高。生活在風高氣爽氣候條件下的內蒙古人最受不了的就是潮濕。

文化名城,武漢位於荊楚大地,是楚文化發源地和中原文化向南發展的通道,有豐富的歷史積澱和影響。武漢還是華中文化教育中心,武昌匯聚了華中著名的大學。兒子就是因為這點,才不顧酷熱和潮濕勇敢的報考武漢理工。

毛澤東就非常喜歡武漢,曾三十多次在武漢暢遊長江,還寫下了著名詩篇《游泳》: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山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

當年這首詞是作為最高指示發布給全國人民的,以毛主席的個人魅力和這首詞的藝術造詣,它都將家喻戶曉。 順便一提的是,從此後,武昌魚也聞名遐邇成了中國人餐桌上一道美食。 其實,武昌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非常有名。 當時,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是吳地,吳主孫皓覺得武昌地廣人稠商業發達,有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就想把國都從南京遷到武昌。可是這一想法遭到多數大臣和老百姓的反對,有民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表示了人民對南京的喜愛。

岳父也來送他的外孫,說起詩詞,老人家也吟一首: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唐人崔顥的千古名篇,去武漢不能不看黃鶴樓。”老人家是文化人,三句話不離本行。

登上黃鶴樓,我才對這首詩有了切身感受,從古到今有多少人都是因讀過這首詩而仰慕黃鶴樓,也是因為這首詩,黃鶴樓成為了享有千年文化盛名的中華美景。

兒子說:“唐代詩人名篇很多,為什麼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當時的大腕們沒有游黃鶴樓的詩篇?”老人家更是來了談資:“當年李白游黃鶴樓也想題詩一首,但是當他看到崔顥的這首詩之後,就擱筆了,非常遺憾的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可想而知,除了黃鶴樓因戰亂燒毀的年代外,歷代文人騷客登上黃鶴樓都害怕無法超越崔顥而未能題詩。後來李白在黃鶴樓擺宴送孟浩然去廣陵,借酒力而成一首,足見黃鶴樓在李白心中的地位: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本文作者:董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