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浯溪



牐犱聰屬石灰岩山,臨湘江一面是懸崖陡壁,三峰並立又各有姿態,一高二低互為呼應,真是浯溪園林的一大特色。我們從山頂沿著右邊石徑來到湘江邊的百尺摩崖底,崖壁上“畫山”兩個斗大的字赫然入目。這就是全國罕見的露天碑林了,據說如今存有505方。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許多碑刻字都模糊了,但依然可辯。最為著名的當數顏真卿真跡《大唐中興頌》,為公元771年刻石。碑面三米餘見方,自左自右共21行332字,字大15厘米。此碑以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數之多、書藝之妙、文章之奇、現代之完整諸方面綜合對比,居“三絕碑”之冠,名揚海內外。我們一行中,經農、兵哥、梁敏各自帶了相機,在碑前不停變換角度拍照,貞貞和香香則對這些碑刻根本不感興趣,乾脆坐到一塊石頭上閒聊去了。這次旅行,原本廖麗娟要來的,我們還開玩笑地為此作了一次“配對”:經農和廖姐、我和梁敏、兵哥和香香、新炎和貞貞。誰知廖姐因病未能成行,由此打亂了“配對”計畫。我見梁敏樂顛顛跟著經農在互相拍照,就纏住兵哥不放,在碑刻前拍了幾張照片。參觀完碑林,我們從左邊沿曲折小徑蜿蜒而上,但見這裡的石更是千姿百態,或是峭壁懸崖、奇峰突兀,似有飛舞之勢;或是平如舞台,有如詩人坦襟心胸。浯溪入湘江口有兩座大石,一座是圓形的,據資料介紹,每當春夏洪水上漲之時,兩股流水如飛龍沖入湘江,分成兩股水繞石洄鏇,石亦像是珠子在鏇轉,也稱“雙龍戲珠”。另一座較大,是方形的,上面平坦得很,可以坐幾個人,相傳正是元結垂釣之處,後人因此稱做“釣台石”。站在這裡,看湘江北去,大雁南飛,水碧見底,楊柳羞澀,如小鳥依人,撫平你心頭的創傷,讓你沉靜,讓你深思。什麼時候,讓我遠離喧譁的塵世,真正看淡名利,幽居到這樣一處勝景,讀書寫作,修身養性,讓躁動的心靈有所歸依呢?


牐牐2006年10月8日凌晨2時完稿)

※本文作者:朱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