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山”之說嘆廬山

“六山”之說嘆廬山

——廬山印象

子系

這次南行,最後一站是廬山。但是,回來以後,第一個要寫的,卻是廬山。

廬山,早就心嚮往之。這次成行,終於了卻了一樁心愿。不過,很遺憾的是時間緊,來不及細細地品味與觀賞,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點兒也不為過。儘管如此,廬山還是讓我驚嘆不已。

詩和詞

我們是從北路上山的。汽車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飛奔,晃的我們左右搖擺。我真佩服廬山的司機師傅,特殊的地形,特殊的路況,使他們練就了高超的駕車技術。怪不得導遊小顧說:“廬山的司機開車帥,廬山的導遊跑的快”呢。

到了山上以後,我才真正體驗了一把“躍上蔥蘢四百鏇”的意境。這時,油然想起了中學時代學習毛澤東詩詞《登廬山》的情景。當時,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們朗誦這首詩詞的時候,用的是老師的家鄉話,那時我們的老師很少有外地的,所以聽他用家鄉話朗誦的時候,印象特別的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鏇… …”當年,老師也給我們介紹“四百鏇”,說的是廬山的路很彎,有四百左右的彎兒,當時真的想像不出,現在我在廬山之上,終於知道了這“四百鏇”的含義了。

據小顧導遊說,當年毛澤東是坐著國產小轎車上了廬山的,可以想像主席的心情是多么的喜悅啊。

這次也如願以償地看見了毛澤東“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仙人洞和險峰兩大景點。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原來,陶老先生的家就在廬山角下,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險峰上,可以清晰地看見那裡。

說起詩和詞,廬山還真是美不勝收。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的詩刻在“花徑”的一塊大石頭上,赫然醒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願身在此山中。”陸游的詩也刻在了山上。

九江的一位先生說,涉及廬山的詩、詞大約有一千多首。可見廬山的名氣有多大。如果一一考證,那會多有意思啊。

“六山”解讀

大凡名山,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到了廬山以後,才知道,廬山的魅力和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六山”之說。

九江市的有關領導在座談之餘,給我們作了一些簡短的介紹,上山之後,導遊小顧也娓娓道來,再加上一番走馬觀花,“六山”一說漸漸形成初步印象。

其一,廬山是“政治山”。所謂政治山,是因為,國共兩黨的高層領導都頻繁地在這裡從事政治活動。解放以後,中國共產黨的三次廬山會議也使廬山具有了很是濃厚的政治色彩。美廬,又是國共兩黨的最高領袖居住過的地方,更成為廬山的政治色彩的耀眼之處。我們特意去瞻仰了毛澤東的故居,現在這裡也成為廬山博物館。當年毛澤東居住的房間和房間裡的家具依然保持原貌,供遊人觀賞。其他的房間,有的陳列了大量的歷史照片,多與政治人物有關。有的房間擺放了許多實物和照片,可惜時間太緊,根本來不及仔細觀看。挺遺憾的。

其二,廬山是“文化山”。沒有文化,山就缺少了靈氣。廬山的文化味兒,也是很濃的。這裡有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周敦頤、朱熹等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的足跡和石刻,最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白鹿洞書院,據說是中國最早的書院,也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為了紀念白居易,廬山建有白居易草堂,前邊還有白居易的雕塑。鑒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廬山為世界文化遺產。

其三,廬山是“宗教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同樣,一般說來,名山,都是與宗教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每到一座名山,我們都會驚嘆不已,連不懂風水的人也會油然生出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的好感,由衷地發出“他們真會選好地方修煉啊”的感慨!廬山也不例外。更讓我驚嘆的是,廬山竟然有六種宗教場地!除了我們經常見到的佛教、道教(原來仙人洞裡供的是呂洞賓的塑像)以外,還有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廬山竟然有基督教和天主教!

※本文作者: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