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古城

麗江古城,坐落在玉龍雪山下麗江壩中部,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人口25300多人(1997),其中,納西族16900多人。因四周青山環繞,鎮中碧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硯而取名為“大研鎮”。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最為完整、最具納西族風格的古代城鎮。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依西芝”,意為金沙江江灣中的集鎮,又叫“鞏本芝”,意為倉庫集鎮,由此可知它是以經濟交往事主而發展起來的。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始建於宋元,盛於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麗江時,他筆下的古城已是“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居廬駢集、縈坡帶谷”,城中的木氏官府則呈現出“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可見當時麗江古城已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麗江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里,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麗江古城,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一直是區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的中心,曾一度成為滇藏貿易、中印貿易的樞紐。古城中店鋪林立,銅器、皮毛製品、紡織品等手工業製品琳琅滿目。做生意的大多是善於經營的納西婦女。納西風格的民居鱗次櫛比。屋檐下,深巷中,不時可以看到身著納西族傳統服裝的納西老人在悠閒地漫步。古城包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

古城建築集漢、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並具納西族獨特風格,是中國現存古城中極為罕見、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選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和黑龍潭水系。建築物依山就勢,層疊起伏。“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成為古城的一大特色。

古城中心留有六畝方形廣場,稱“四方街”,據說這是模擬“知府大印”的形狀,象徵權鎮四方。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為中心的六條放射形街道,依山傍水,自然起伏,小巷如網,四通八達,往來暢便,在適當部位留有集散空地。街巷路面均用紅色角礫岩(俗稱五花石)鋪成,雨季不泥,旱季無塵,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格外古樸典雅。遊客進城,又有墜入八卦陣中的奇異感受。

麗江古城水源利用頗具匠心。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龍橋下,分為西河、中河、東河進入城中,又分為無數支流穿流古城,與散布在城區各處的井泉構成嚴整的水系,滿足了古城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形成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高原水鄉景色。在古城內的玉河水繫上,架有350多座形式各樣、風格獨特的橋樑。其中,建於明清時期的鎖翠橋、大石橋、萬子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最為著名。每平方公里占有數比全國著名風景城市蘇州還多。正是這一特點,使麗江古城既有山城之貌,又有水鄉之容,被譽為“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城內利用潭泉修建的多處“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更是納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

麗江古城民居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井幹式木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優點而形成。民居建築多為兩層木結構樓房,穿斗式結構,土坯牆,瓦屋頂。布局形式最為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類型。房屋注重局部裝飾,如門窗飾以木雕圖案,外廊小照壁用大理石裝飾,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庭院採用鵝卵石或五花石鋪裝等,是功能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目前,有32處庭院已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民居。麗江古城平民化的納西民居和以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為代表的獨特文化,構成了麗江古城一幅幅納西族的風情畫卷。

古城的五花石路,凹凸不平,斑痕累累,是幾百年來人走馬踏留下的足跡。還有那古樸的四方街,有多少商隊在這裡雲集,有多少馬幫從這裡走過,有多少旅人在這裡頓足……古城的水,穿城而過,水色清純,明淨靈動,是幾百年來古城的靈魂所在;街街有河,戶戶流水,家家垂柳,有多少故事從這裡淌過,有多少歷史在這裡沉澱……有水就有橋,古城河長橋多,有單孔、雙孔、三孔及多孔橋,有栗木板橋、石拱橋、條石石板橋和馬鞍橋等。那是幾百年來納西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樑,到如今,石板上的千萬顆沙礫依然寄託著人們的美好祝願。古城的人,留著歲月的腳步,從過去走來,朝將來邁去……古城的音樂,宇宙生活的頌歌,穿越時空……這裡到處洋溢著一片平和與寧靜,到處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圖畫。

※本文作者:花開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