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燕歌行》

《燕歌行》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關,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zhù)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jì)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何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作者簡介

人,一說(今河北景縣南)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開封禹王台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為人落拓不拘小節,大半生過著貧窮困頓的生活,甚至“求丐自給”(《舊唐書·高適傳》)。二十歲時曾到長安求仕,沒有找到出路。開元二十年曾去東北塞外從征契丹。天寶八年,中“有道科”,任為封丘尉。他不願過“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封丘作》)的縣尉生活,辭官而去。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客遊河西,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作記室參軍。這是他生活的轉折點,以後仕途遂順,創作漸稀。[1]歷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州刺使等職,官至散騎常侍,封渤海侯。

長期的邊塞生活,使他有條件成為與岑參齊名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抒發了安邊衛國、立功異域的雄心壯志,揭示了戰地軍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能夠比較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充滿愛國熱情,具有獨到的成就。反映他貧困的生活、抒寫他懷才不遇的詩篇,對於現實的黑暗、統治階級的腐朽,也有揭露作用。此外,還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這在開元盛世的詩壇上,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詩歌,意境雄渾,格調高昂,氣勢奔放,語言流暢。辛文房說他“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唐才子傳》)很受人們的喜愛。著有《高常侍集》。

《燕歌行》簡介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