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詩句——《節令門·端陽》

《節令門·端陽》原文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節令門·端陽》譯文

(過端陽節的時候)買了櫻,桃,桑椹,菖蒲,而且買了雄黃酒,並且在家門口貼上了黃符紙 (注意雄黃,菖蒲,黃紙都是辟邪的),(雖然貼了這么多辟邪的東西),但是還是擔心債主找上門來(擔心晦氣上門)。表現了貧困人民真實的生活情況,幽默中帶著一點苦澀。

關於粽子的民間傳說

粽子歷史悠久,在戰國時已經出現。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

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