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橋的詩句——《寄揚州韓綽判官》

《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作者簡介

杜牧(803一852),唐朝詩人,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時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佑的孫子。文宗(李昂)太和H年(828)中進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當幕僚,後出任黃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書舍人。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別墅中,因號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活在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研究各種現實問題和歷史經驗,25歲那年寫下有名的《阿房宮賦》。

杜牧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最為突出;詩歌又以近體詩七言絕句特別受後人推崇。為了別於杜甫,人稱“小杜”。他和同時代另一位傑出詩人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寄揚州韓綽判官》簡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被任為監察御史,由淮南節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後所作。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雲,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數萬,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文》)。“性疏野放蕩”的杜牧,在這樣的環境中,常出沒於青樓倡家,有不少風流韻事,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長安後寫詩寄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