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本篇為熙寧九年丙辰(1076)把酒賞月而作。時蘇軾出川宦遊,滯留密州,生活上與胞弟七年闊隔,政治上同變法派意見牴牾。中秋之夜,望月懷人,感慨身世,激盪出如許感喟遐思。詞由探詢月輪開始、開闕年代搖曳入題,足見對超塵表示興趣。繼而虛幻憧憬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間?現實眷戀終於戰勝了虛幻憧憬,歸結為人間即是仙境,識度何等明達。人間畢竟不無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轉過朱紅樓閣,低灑在綺窗前,照著床上惆悵無眠的人,懷人無寐,月圓人缺,倍添離索。其實人不長聚,月不長圓,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唯願順其定則,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輝,襟懷何等曠達。本詞思路由虛而實,由實而虛,由天上折轉人間,由星體妙悟人生。“人有悲歡”三句,以宇宙意識觀照人生,涵蓋自然與人類共同律動,意象愈空靈,意境愈澄澈,意蘊愈玄奧,意念愈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