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詩——《淮上漁者》

《淮上漁者》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淮上漁者》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淮上漁者》原文

白頭波上白頭翁,

家逐船移江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

兒孫吹火荻花中。

  《淮上漁者》注釋

1.白頭波:江上的白浪。

2.白頭翁:鳥類的一種,文中指白頭髮的老漁翁。

3.逐:跟隨,隨著。

4.浦:水邊,岸邊,或為風的“呼呼”聲。

5.荻(dí) :生在水邊的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花呈紫色。

6.怪:奇怪;驚奇。

7.而往:前往。

《淮上漁者》譯文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髮老漁翁,江岸風聲陣陣,老漁翁船行到哪個地方,家就安在哪裡。剛才他釣了一條一尺長的鱸魚,兒孫們就忙著撿柴準備在(乾枯的)荻花堆中生火煮魚吃。

《淮上漁者》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淮河漁民生活的七絕詩歌,短短七言二十八個字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垂釣風情畫。詩句近乎俗語,但情理兼備,意境高雅,讀來如飲醇酒,滿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賞一幅自然和諧、閒適安逸的垂釣圖。

詩中雖然沒有直接歌詠漁民如何撒網捕魚,而是以“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為讀者描述了老人一家以漁為業、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生活境況。顯然,隨波逐流的漂泊生活是十分艱辛的。然而人窮志不窮,苦中樂無窮,“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詩句又把讀者帶入了欣喜歡快的垂釣畫面,給人一種嚮往、激動、幸福的感受。老人家剛剛釣獲一條尺長的鱸魚,魚在灘邊草中活蹦亂跳,兒子興高采烈地連忙摘鉤宰魚,孫子歡蹦亂跳地在蘆荻叢中拾來乾枯荻柴,只見老人家的兒孫倆用一把帶花的荻葉裹起從灶灰中刨出的火炭埋頭吹火,煙燻火燎,渾汗直流……

老人家釣獲一條鱸魚,給一家人帶來了歡快的忙碌,也帶來了自然和諧生活氛圍的幸福感受。

這首詩言詞純樸自然,毫無修飾雕琢的痕跡,使讀者過目難忘,激昂吟誦,沉醉於垂釣的樂趣之中。須要說明的是古時沒有打火機甚至火柴,人們生火只能用火鐮敲擊石英石片獲取火種點燃火草後再引燃柴禾,生火程式相當麻煩。因此,人們便用灶灰把未熄滅火炭焐起來保存火種,待再次生火時扒開灶灰拈取火炭裹在易燃柴禾中吹燃就可以生火了。“兒孫吹火荻花中”雖然只描寫生火的情景,卻包羅了收拾和烹魚以及張羅飯菜的全過程,無不充滿歡樂的氣氛。荻是一種類似蘆葦的植物,生長在水邊,乾枯的蘆荻葉及花易燃,可當作柴禾。

  《淮上漁者》作者簡介

鄭谷,字守愚,唐朝袁州(江西宜春)人。乾寧三年(八九六),昭宗避難華州,他也趕去,“寓居雲台道舍”,因而自稱詩集為《雲台編》。《鷓鴣》為時傳誦,被稱“鄭鷓鴣”;《雪中偶題》亦被畫家采作題材。詩屬唐末流行的那種輕巧清快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