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商鞅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封於商邑,故名商鞅,號為商君。商鞅為衛國庶出公子,故亦稱為衛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納用,待公叔痤去世後,聞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後,秦孝公前後四次接見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並在秦國推行最為徹底的變法運動。

商鞅在秦國前後實行了兩次變法,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實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其後,商鞅本人卻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誣陷,被處以車裂極刑。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