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手抄報:吸毒後為何一再復吸

復吸原因多種多樣,概括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心癮強烈、打發無聊時光、解除心煩和吸最後1次為導致復吸的主要心理因素 。

以下為細分與復吸相關因素:

1、個體的戒除決心及動機:國外的研究一再表明,個體對於戒除的決心及內心關於操守的目標對是否復發有很大影響。比如,不少依賴者在求治或被迫治療時,內心所定的目標並不是徹底戒斷,而是希望減少用量或(和)恢復軀體狀況。因此,這些人治療後的復發率自然會高於那些確實有戒除願望且希望徹底擺脫的依賴者。國外的初步研究已證實這一點。

但是,臨床上發現,在治療開始時,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如因依賴藥物造成不良的社會後果及軀體併發症),許多人戒除的決心(似乎)很大,動機很強烈,“信誓旦旦”但若干時日之後,依賴者會漸漸忘卻藥物造成的不良後果,“好了傷疤忘了痛”決心及動機往往會逐漸淡化,而記憶中藥物所致的愉悅、欣快體驗逐漸顯露出來。最終會使個體產生“再來一次“的想法。也就是說,濫用者的決心總是在波動狀態,不斷地權衡利弊,不斷地與自己鬥爭。因此,如何維持他們的動機的決心,是許多專業人員努力的目標。國外有人利用行為學中的正性及負性強化原理,發展出一種稱為“應變處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的方法,據稱效果尚令人滿意。

2、應對技巧:個體的應對技巧同樣影響復發的發生。我們知道,復發大多發生在也些特定情境之中,如果訓練個體在特定情境及同伴壓力之下能夠自持,或能堅定有效地拒絕他人的影響。那就為保持操守奠定了基礎。

3、情緒狀態:據研究,藥物依賴者中抑鬱症的現患率及既往患病率均高於一般人群,未達到臨床水平的情緒障礙更是較為多見。而已有研究提示,依賴者的情緒障礙影響總的預後,使復發率增高。因此,應有針對性地進行藥物或社會心理干預。

4、提示反應性:條件反射學說提示,與外界環境發生條件化的內在刺激與復發關係密切。據此,有人採用暴露技術 以降低個體的提示反應性,如讓依賴者處於有選擇的現實情境中,卻有意讓其迴避原依賴的藥物。以達到增強抵抗力的效果。不過,這一方法因為過多地依賴個體的自我報告,而缺乏客觀的評估及系統的隨訪結果,故效果難於評定。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有些與原濫用習慣有關的藥物可作為條件化的提示物,如許多臨床醫生髮現,安眠藥物的濫用可引起阿片類藥物依賴的再發生,飲酒常可引起古柯鹼依賴的再發生。

5、稽延性戒斷症狀:許多依賴者在急性戒斷綜合徵消退之後,仍有各種各樣的不適主訴,常見者為渾身無力、感覺過敏、失眠、食慾低下、胸悶、怕冷、易激惹、情緒惡劣等,且可持續達數月甚至1~2年之久。此即所謂的稽延性戒斷症狀。這些症狀的存在,不僅影響濫用者的功能恢復,更有相當一部分人因此而故態復萌,導致復發。

6、心理渴求:渴求是一種強烈的內心衝動,往往是在受到與原來濫用行為有關的刺激後出現,許多人即在這種強烈的渴求心理的驅使下,再次用藥。

7、社會支持:在個體陷入困境時,社會支持具有緩衝和保護作用。因此,對於已接受治療康復的個體而言,適當的良性社會支持非常重要。不過,並非什麼樣的社會支持都產生好的作用,有些社會支持會誘導、加速復發過程。例如,家庭中有人仍在濫用藥物,或原有的家庭互動模式仍然存在,或原來的同伴繼續鼓勵、慫恿其飲酒或吸毒,這都會促使復發的發生

8、應激情境與同伴壓力:研究者注意到,許多人之所以復發,是有於戒除後又陷入困境,難於處理,於無奈之際,再次求助於毒品。而依賴者原先所屬的同伴群體對依賴者的影響也不可低估。許多人稱,自己一回到原先的一夥人中,便難以抵禦同伴的百般勸說和引誘,禁不住“再來一口”從而再陷泥潭。而一些成功的事例也說明,要想在較長時間內不復發,斬斷與原先小圈子的聯繫,重建人際關係及社交網是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