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抄報:海洋生物技術需超前儲備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我國海洋科技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困難亟待克服?當我們強調海洋經濟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對海洋有了深入的了解?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有哪些特點,需要怎樣的管理機制創新?5月28日,科技日報社與科技部社會發展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共同舉辦專家座談會,來自我國深海探測與運載作業技術、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及海洋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就上述問題展開了熱議。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來臨之際,本報特刊發這組海洋科技發展系列報導,回應業界關切,解答讀者疑惑。讓我們一起“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

科技手抄報:海洋生物技術需超前儲備

洗衣液里加入“海洋低溫蛋白酶”,即便是接近零度的水溫,也能輕鬆去除衣物上的頑固污漬;海藻多糖藥物緩釋劑的出現,讓速釋和緩釋藥物顆粒像“接力跑”一樣持續起效,將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從一天服用三次藥的麻煩中解放出來……

這些成果,只是人類利用海洋生物技術的縮影。

海洋生物種類占全球物種80%以上,與陸地生物不同的是,海洋生物有著獨特的基因組和代謝規律,是開發海洋藥物、生物製品、食品和其他功能產品的重要資源。

“我國海洋生物技術處於技術儲備階段,要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還需要兩三個五年計畫的追趕。”國家863計畫海洋生物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第二軍醫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主任焦炳華教授說,海洋生物資源的高效、深層次開發利用,尤其是海洋高端生物產品的研究與產業化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

厚積薄發的海洋藥物產業

“大家熟知的抗生素頭孢菌素、抗結核病藥利福黴素等,就是最早從海洋生物中發現的療效很好的海洋藥物。”焦炳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代海洋生物技術的真正發展始於上世紀80年代,“九五”期間,海洋高技術被列入國家863計畫。在3個五年計畫的重點資助和支持下,以海洋藥物、海洋生物製品和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代表的海洋生物技術得到跨越式發展。

我國是最早將海洋生物用作藥物的國家之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批准了5個海洋多糖藥物上市。由於研究與開發起步較晚,技術與品種積累相對薄弱,我國海洋藥物產業依然處於孕育期。

“作為海洋天然產物的抗腫瘤製劑代表,ET-743從發現到成藥走了近40年。”焦炳華說,早在1969年,國外學者從加勒比海的海鞘中分離得到ET-743,發現這種海洋生物鹼的抗腫瘤活性比臨床抗腫瘤藥物作用活性高了1—3個數量級。

“首要問題是藥源如何解決,大量的動物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需要足夠的樣品,這是海洋藥物研發的瓶頸,國外也是如此。”焦炳華解釋說,ET-743在天然海鞘中含量很低,不能直接提取獲得臨床試驗所需樣品量;水產養殖的海鞘很難獲得穩定藥源。由於ET-743複雜的分子結構,使得全合成反應難以達到工業化生產要求。

西班牙一家公司在藥源獲取方面率先取得突破。2007年,ET-743獲得歐洲醫藥管理局的批准,目前正在美國進行頑固性卵巢癌和轉移性肉瘤的Ⅲ期臨床試驗。

“我們真正走進國際市場的海洋藥物仍是空白。”焦炳華直言,雖然我國對ET-743的合成研究有了新進展,但國際上ET-743及其類似物的研究仍然為西班牙公司主導,“這也體現了我國藥物研究的自主研發能力偏弱”。

近年在國家支持下,重點建設了海洋藥物研究的技術平台,突破了一批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和海洋藥物研究的關鍵技術,為後續海洋藥物的開發與套用奠定了豐富的資源和化合物基礎,儲備了重要的技術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科學家從海洋生物中發現了一批結構新穎和活性多樣的針對重大疾病的藥物先導化合物。比如,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的抗老年痴呆藥物HSH971,已進入Ⅲ期臨床階段,並於2024年以810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美國新諾華公司。此外,還有20餘種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的候選藥物正在開展成藥性評價和臨床前研究階段,5個海洋藥物正在開展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