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手抄報資料: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

薩滿教是古代蒙古人的原始宗教。它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它由滿洲——通古斯語族各部位的巫師稱為薩滿而得名。形成於原始社會後期,有明顯的氏族部落宗教特點。基本特徵是以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信念為思想基礎,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一定的崇拜內容和祭祀儀式。薩滿教主要流行於蒙古語族的蒙古族,達斡爾族,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等。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與階級分化,社會的發展,上述語族中的許多民族不再信仰薩滿教,或改信其他宗教。但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赫哲等民族中,仍有一部分人信仰薩滿教。

蒙古族薩滿教派別之一,產生於明末清初。阿勒坦汗皈依藏傳佛教後,宣布薩滿教為非法。於是,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薩滿教只好轉入民間,進行秘密活動。但藏傳佛教的傳播,各地情況又有所不同。地處東部邊陲的科爾沁草原,藏傳佛教傳人較晚,薩滿教勢力依舊熾盛。那裡的普通牧民乃至統治階級,無不崇信薩滿教。直至明末清初,內濟托音東行,赴科爾沁地區傳播藏傳佛教,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薩滿巫師郝伯克台,是科爾沁地區薩滿教最高首領。為了維護薩滿教的利益,他帶領自己的眾多門徒,堅決反對內濟托音的傳教活動。然而,當地蒙古統治者此時已皈依藏傳佛教,並全力支持內濟托音。在僧俗統治者的聯合打擊下,郝伯克台最終遭到失敗,向藏傳佛教妥協投降。為了科爾沁薩滿教的生存,他及時改變策略,採取佛巫合流,以變求存的方法,保住了薩滿教。以郝伯克台為首的妥協派,遂被稱之為“白薩滿教派”。黑薩滿教派是蒙古族薩滿教派別之一,產生於明末清初的科爾沁草原。當時,科爾沁薩滿教教主投降喇嘛教後,一部分堅信自己教旨的薩滿巫師抵制其妥協行為,遂從“白薩滿教派”中分裂了出來。他們堅持原教旨主義立場,繼續反對藏傳佛教及其理念,提出“斬下僧人頭,祭壇作犧牲”的口號。此派巫師不向佛社祈禱,不與喇嘛一起作法,不進入主人家佛堂,不就桌椅,席地而坐,被稱之為“黑薩滿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