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節手抄報資料


1937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協定,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
從八路軍、新四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獨占勝利果實,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蓄謀發動內戰。為適應國民黨將要發動內戰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各戰略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調整戰略部署:由關內各解放軍抽調11萬主力部隊及2萬餘名黨政軍幹部挺進東北;浙江、蘇南、皖南、皖中地區的新四軍撤至長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國軍(即八路路軍南下支隊)及我河南軍區部隊分別撤至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解放軍,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
1945年10月31日,由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的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分別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中共中央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發出關於野戰兵團的編組與指揮關係的指示,要求各戰略區都應編有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能夠脫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戰略區的部隊都陸續進行整編,先後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等。至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有的稱師)及6個野戰旅。全部野戰軍61萬人,另有地方軍66萬人。
1946年6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國共兩黨簽定的《停戰協定》,悍然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各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人民解放戰爭全面展開。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從1946年9月中旬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和彭德懷分別任正副總司令。從此,我軍一直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當時戰事繁忙,各部隊改稱的時間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