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黑板報內容:雷鋒精神與時俱進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雷鋒眾多名言佳句之一,許多人都耳熟能詳。50年過去了,這種雷鋒精神還存在嗎?

昨天,省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副總隊長朱強榮說:“雷鋒精神已經與時俱進了。我接觸的許多角膜捐獻志願者,他們在身後幫助別人重見光明,在生前參與角膜捐獻的公益事業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服務中去,角膜捐獻也是雷鋒精神的傳承。”朱隊長給我們講述了許多活躍在角膜捐獻這個無償公益事業中的人和事。

2月12日早上5點多,氣溫很低。前一天晚上,朱強榮剛剛調解完一個糾紛,一覺睡到早上5點多,被手機振動聲吵醒。

電話是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辦公室的曹燕芳打來的,說下城區回龍廟前三弄4號的徐盈盈女士於早上5點15分過世,她本人在前年就提出要捐獻眼角膜、器官和遺體。由於長期的心臟病,器官衰竭,只能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在被窩中接完電話,朱強榮一躍而起,一邊聯繫眼科醫院的醫生,一邊從冰櫃里拿出冰塊。自從2005年成為省防盲指導中心的角膜勸捐員後,他家的冰櫃內就長年會凍著冰塊,隨時準備在這樣的突發情況下從家裡出發。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朱強榮騎著“小電驢”,帶著裝著冰塊的保溫瓶,從城西趕到下城區的刀茅巷,徐盈盈的兒子小黃在家門口等著他。

進門後,朱強榮就看到這樣一幕:徐女士的丈夫黃雷霆靜靜坐在床邊,低著頭,和再也不會睜開眼睛的妻子說著悄悄話。

“這對老夫妻很恩愛,這么恩愛,還能毅然捐獻出遺體和眼角膜,很不容易。”朱強榮說。

“我角膜動過手術,沒有辦法捐獻了,其他的都打算捐掉。我爸爸早在上海就捐獻遺體了。”老黃說,父親的行動,對全家影響都很大,所以妻子和自己也決定在身後捐獻。

“爸爸和媽媽很恩愛,結婚40年從來沒有紅過臉,我媽媽一直想多陪爸爸兩年,無奈身體不允許。”小黃已經連續六天沒有好好睡覺了,一直陪在母親身邊,對於母親的選擇,他覺得應當完成她的心愿,才是最大的孝道。

一對恩愛老夫妻的捐獻故事

“我碰到的許多角膜捐獻者,都是像他們這樣的普通人。而且像他們這一代老人,能想得這么開通,而且家人思想工作也能做通,非常不容易。”講述完這對老夫妻的故事,朱強榮想起了自己當年決定捐獻眼角膜的情景。

1998年朱強榮成為我省第一位角膜捐獻志願者,他的編號是001號,他至今還記得這個號碼意味著的壓力。

“有人說,我這是要出風頭,既然要捐眼角膜,生前怎么不捐?”朱強榮說起這個事情很無奈。社會上的不認同,讓朱強榮更加堅定了堅持下去的決心。通過三年努力,社會上逐漸開始認識角膜捐獻的意義。2005年,他成為省防盲指導中心勸捐員,他親眼目睹社會對角膜捐獻認同度的逐年提高。

“許多人開始給我寫信,希望也能在身後捐獻眼角膜,通過書信來往,我也認識了許多熱心人。”朱強榮說,從2005年開始,截至目前已經有2000多人志願在身後捐獻眼角膜。

最讓他欣慰的是,在各行各業中,湧現許多願意參加到角膜捐獻事業中來的普通人。

王勇是計程車司機中的001號角膜捐獻志願者,黃樟英是勞動模範中的001號誌願者,王立剛是蕭山地區的001號誌願者,吳貽谷老人是餘杭地區的001號誌願者,朱強榮的女兒是我省001號器官捐獻志願者……

“朱師傅很不容易,這么多年了,跟著他,看到了許多感人事情。”今年38歲的王立剛是蕭山地區的001號角膜捐獻志願者,接過朱強榮的話茬,說起自己從事這個無償事業的經歷。

2005年,朱強榮成功勸說一名患者捐獻了眼角膜,王立剛看了報導後很感動,決定自己也要在身後捐獻眼角膜,就給朱強榮寫了一封信,很快,他就收到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