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中國的文字

  中國傳統文化 - 文字

各地漢字字形差異漢字不僅在中國大陸存在,也被日本和朝鮮,和越南等國家曾使用。漢字是在圖形符號的簡化過程中形成的。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動物甲骨上的甲骨文為現在所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漢字。同時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先秦的文字頗不統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分治都不同程度地將漢字發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秦國的大篆為小篆,結束了文字分化的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中國的文字

小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形聲會意字出現,讓文字記載更為準確精密。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的一大進步,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今天人們書寫方式有隸書、楷書、宋書、行書等等。由於中國大陸進行過簡化字的改革,如今的華人社會裡存在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或稱正體中文)兩種主要書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