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的來源,姓丁的名人

一、姓氏起源

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2、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姜伋,以諡號為姓氏。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云:"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諡號為姓氏,稱丁氏。

5、歷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士傳》云:"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二、遷徙分布

秦漢時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省境,同時已有遷至今河北、陝西、廣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項羽將丁公(名固)為薛人(今山東滕縣南),劉邦部下丁義起於留(今江蘇沛縣);西漢時丁寬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為河間人(今河北獻縣東南),丁明為瑕丘人(今山東兗州東北);東漢時丁邯為陽陵人(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丁茂為合浦人(今屬廣西);東漢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當地安家。三國、西晉時期,丁氏在江南分布更為廣泛。如三國時魏國丁儀為沛人(今江蘇沛縣),吳國丁諝為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覽為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丁奉為安豐人(今河南固始東南),後徙家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晉丁紹為譙國人(今安徽毫州),丁義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北宋,有長洲人(今江蘇吳縣)丁謂,任崖州司戶參軍,其後裔分衍崖州(今廣東崖縣西北)及廣州。丁氏入粵始祖還有:丁允文,南宋時開基潮州;丁肇憲,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侖,明代徙豐順。清嘉慶年間,閩粵丁氏有移居台灣者,此後又有人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國。

三、郡望堂號

【堂號】 "馴鹿堂":後漢丁茂,小的時候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自背了土築墳,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守護墓。太守舉他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濟陽"為其堂號。

【郡望】濟陽郡:戰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四、歷史名人

1、丁 敬:清代傑出篆刻家,善鑑別,愛好金石文字。詩、書、畫俱工。尤擅以切刀法刻印,蒼勁質樸,別具面目,開創"浙派",為"西泠"八家之首。

2、丁汝昌: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戰爭爆發後,在黃海海戰中受傷後仍指揮作戰,後退守威海衛,當日軍海陸圍攻威海衛時,他拒絕投降,自殺身亡。

3、丁 丙:晚清藏書家。喜藏書,沿用其祖"八千卷樓"為藏書室名。文淵閣《四庫全書》散失後,他多方收集和抄補,撰有《善本書室藏書志》。

4、丁 謙:清末地理學家,喜治歷史上邊疆及外圍地理。撰有《蓬萊軒地理學叢書》69卷。

5、丁 恭:漢代人,曾任諫議大夫、博士。治有《公羊嚴氏春秋》。光武帝時,自遠方來從學者達數千人,當時稱為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