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姓的來源,姓甯的名人

此姓音讀去聲,今簡化作寧(仍讀去聲)。故讀去聲的寧姓(其繁體字為寶蓋頭下面加心用)與讀陽平的寧姓(其繁體字為寶蓋頭下面加心皿丁)是不同的兩個姓。而從古至今,讀去聲的寧姓都是大姓,而讀陽平的寧姓則是稀姓。

一、姓氏來源來源於封地,上古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成公將其兒子季窯封於寧(去聲,繁體字為寶蓋頭下面加心用,下同)邑(今河南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寧。《姓氏考略》:“甯(去聲,今簡化字為寧),衛康叔之後,至成公生季食采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

二、郡望堂號漢置齊郡,現在山東省淄博市。據《姓纂》記載:“衛康叔之後,至成公生季 ,食采於寧,以邑為氏。”望出齊郡。

三、歷代名人 被普通采認源自3000年前衛國的寧氏,繼承其傑出先人衛康叔的光榮傳統,在春秋時代表現得出類拔萃,不同凡響。當時的兩位衛國人寧俞和寧戚,都是長久以來備受敬仰的了不起歷史人物。

寧俞,就是大名鼎鼎的衛武子,是當時衛國的大夫,賢明忠勤,於衛文公有道之時,無事可見,當衛成公無道之日,卻不避艱險,被孔夫子極口讚美為“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戚是春秋初期的衛國人,修德不用而商賈,宿於齊國的東門之外。有一天,率先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夜出,聽到他飯牛扣牛角而歌,從歌詞中,知道他的賢德,就命管仲迎拜為齊國的上卿,表現得果然高明,後來還進一步繼管仲為齊相,千古垂名。 寧越戰國時中牟人。他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3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他刻苦讀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周成公就聘他為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寧調元——字仙霞,別號大一。湖南醛陵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次年創辦《洞庭波》雜誌(後更名《漢幟》)。萍例醛起義爆發,回國趕往參加,在岳州(今岳陽)被捕。三年後獲釋,至北京辦《帝國日報》。武昌起義後在兩湖從事革命工作。民國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聲日報》主編,鏇任廣東三佛鐵路總辦。民國2年宋教仁被暗殺,到漢口秘密活動討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歲。有《太一遺書)留世。

寧協萬——字楚禪,號邦和。湖南長沙人。華興會會員,民國12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國立北平大學教授。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辭去職務,編寫史料和法學著作。著有《國際公法》、《最近政治史》、《寧盧講義錄》、《現行國際法》、《西征記事》、《柏林旅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