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簡短的歷史故事經典傳說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之一,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下面小編要介紹的就是有關於李白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的故事一:清涼渡

清涼渡,在陶辛圩的東邊。

傳說夏日的一天,詩仙李白告別在涇川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汪倫,戀戀不捨地乘舟而下到了這個渡口,登上綠柳成蔭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簡易的小亭內坐下,取出汪倫贈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賞水鄉風韻。徐徐涼風挾帶著荷菱幽香撲鼻而來,李白恍若身處仙境。

當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書生來到渡口,取出剛采來的蓮子、菱角給李白下酒。

李白一邊吃著蓮子、菱角,一邊飲酒,甚是高興,隨口哼出詩句,書生聽了大驚,忙起身作輯:“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李白興致正酣,繼續飲酒吟詩,一副豪爽閒適之態。書生認定面前這位散發老者正是詩仙李白,撲嗵一聲跪倒在地,懇請李白收自己為弟子。

書生跪了很長時間,不敢抬頭,也沒有聽到對方的回應。忽然,聽到匆促的腳步聲,伴著“好清涼、好清涼,明朝散發弄扁舟”的吟唱聲,書生禁不住抬起頭來,面前早沒了李白的身影。接下來好些日子,人們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發現書生守候在那裡,顯然是一心等待詩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於當塗采石磯才了結此願。

李白死後,書生依然常常獨自來到渡口,把採摘的蓮子、菱角拋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詩人,隨後毅然放棄考舉人的機會,追隨詩仙李白“明朝散發弄扁舟”,臨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跡的渡口修斗門建涼亭,定名清涼渡。

李白的故事二:命名郎官湖

古漢陽城南有一個美麗的湖泊,自從被唐代大詩人李白賜名為“郎官湖”,便成為著名的文化湖泊,直到明代中期,郎官湖尚存,名人游賞賦詩不斷。李白題名郎官湖、李白夜遊郎官湖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官湖夜月”在明代列為“漢陽十景”之一。

唐代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途經漢陽。漢陽縣王縣令是個青年才俊,喜歡飲酒,善於彈琴吟詩,與李白性格相投,對李白仰慕已久。聽說李白流放經過漢陽,王縣令興奮不已,準備為李白接風洗塵,留他多住些時日。

說來也巧,此時朝廷的尚書郎張謂作為欽差大臣出使武昌,他的弟弟張謹在漢陽擔任沔州判官,而且張謂又是李白曾經在朝廷供職時的文友。鑒於此,漢陽縣王縣令與沔州杜太守精心策劃,為張謂和李白安排一次高雅別致的活動——月夜遊湖。

漢陽城南有一個湖,東南兩面臨長江,西接漢水入江古道通濟港,北抵大別山下漢陽城,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當天夜晚,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一條豪華遊船從漢陽城南門外進入南湖。沙棠木打造的船體,楠木製做的船槳,畫舫內外掛滿燈籠,錦帳中央擺酒設宴,張謂和李白並列坐在上賓席位,沔州杜太守、漢陽縣王縣令以及文士輔翼、岑靜和判官張謹陪坐兩旁。王縣令致辭,為這次“觴於江城之南湖”找了個由頭:“聖主師戡藩鎮亂,洛陽收復定長安。郎官故共詩仙趣,天下再平江沔歡。”

夜色沉靜,清風徐徐,身置湖中,神清氣爽。皎潔的月光灑在湖面,閃著粼粼清光,如同一條長長的白練,簡直可以拾掇起來。就在大家聽了王縣令賦詩,舉杯盡情欣賞湖光月色之時,船尾玉笛、琵琶等管弦樂聲響起,劃破長空寂靜;船頭舞女身著羅衣曼妙起舞,極盡飄逸嬌柔。此情此景真可謂是:月白光清,對酒當歌,四座陶醉,風雅盎然。

眼觀南湖秋月白、羅衣舞女嬌,耳聞笛聲喧沔鄂、歌曲上雲霄,對酒當歌,樂天下之再平,張謂顯得特別興奮。他醉意矇矓地站起身來,伸開雙臂,環顧四周,開闊爽朗,心情格外舒暢,回過頭來感慨萬分地對李白說:“真是水月如練,清光可掇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賢士豪客游過此湖,卻都是枉踐佳景,使得這么美的湖寂寥無聞,實在可惜!你李夫子才華橫溢、大名遠揚,為了我張謂到此一游,請李夫子給這個湖標個美好的名字,千秋萬代永遠流傳。”

聽張謂一番話說得殊有勝慨,李白興致盎然,當即舉起酒樽,說道:“難得張謂郎官如此鍾愛這片湖水呀!”說罷走到船頭,將滿滿一樽酒灑向湖中,振臂呼出三個字:“郎官湖!”船上眾人片刻寂然,轉而爆發出一陣喝彩:“郎官湖!”

“郎官湖!郎官湖!”呼聲在月夜湖面飄向遠方。

李白意猶未盡,進而說:“古有尚書僕射李沖受賞的湖叫‘僕射陂’,今有尚書郎官張謂鍾愛的湖得號‘郎官湖’。郎官湖配僕射陂,諸位意下如何?”

在座的各位同聲叫絕。輔翼、岑靜二位文士對李白把郎官湖比作僕射陂,更是讚嘆不已:“鄭圃有僕射陂,大別有郎官湖,古今合璧,南北聯姻。”輔翼接著說:“雖然如此,僕射陂還不及郎官湖呢。大別山、郎官湖,山水相依,美名與共,極盡風流啊!”

一番議論後,杜太守認為命名郎官湖是沔州的一件盛事。王縣令提議,請詩仙李白賦詩紀事,然後命人刻於石碑上,立碑於湖邊,使郎官湖“與大別山共相磨滅焉”。

於是,鼓樂歡歌再起,觥籌交錯,李白落筆如飛,很快書就《泛沔州城南郎官湖》157字的紀事序和一首五言古詩。

其詩云:“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從此,郎官湖聲名大噪,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名人題詩頗豐,“官湖夜月”為“漢陽十景”之一。

隨著歲月流逝,當年李白“四望超然”的郎官湖面目全非,東部淹沒入江,西部淤為陸地,北部邊緣融入漢陽城。如今,漢陽區建橋街尚有一條古城小巷保留古名“郎官湖”,而古城外尋覓郎官湖遺蹤,當在鸚鵡花園小區。

李白的故事三:騎鯨仙去的傳說

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年輕時擊劍任俠,詩名遠播。不過,他素來有心學道,所以高道司馬承禎一見到他,就讚許說:“我們倆可以一起神遊八表之極。”意思說可以一同參訪仙界。另一位詩人、後來做了道士的賀知章初讀李詩,便稱讚他是“謫仙人”,意思是天上暫貶人間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過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時,他因詩名極盛,做了當時的翰林學士。此職是沒有什麼實權的,不過在皇帝身邊陪陪罷了。他自己呢,自認為才高八斗,又傾慕世外高仙,對官場勾心鬥角、權貴飛揚跋扈都心存蔑視。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豈能夠低眉下氣彎腰曲背去奉承權貴們,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臉色舒展?這樣,朝中權貴對他也常心存忌恨。楊貴妃的哥哥、宰相楊國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監、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將李白看作眼中釘。

一日,忽然有唐朝屬國渤海國派使者入朝,帶來一封書信,玄宗令臣下拆開讀來,誰知那信上的文字,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認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樂: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沒人讀得懂屬國的書信,豈不讓人恥笑。散朝之後,賀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國文字,定能讀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薦。皇帝急忙派人去將李白請來。

李白展開書信一看,原來是一封恐嚇信,大意是,讓唐朝將屬國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給渤海國,否則,便“起兵廝殺,且看哪家勝敗”!滿朝文武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學問,一邊惱恨渤海國王無禮。玄宗忙與大臣們討論,如何處置此事,李白說道:“這事不用著急,明天召來渤海使臣,讓我用他國文字回—封信,駁其狂妄,責以大義,定叫他老實朝貢。”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進得朝堂仍然臉帶醉色。原來李白號稱“斗酒詩百篇”,習慣酒助詩興,醉催文思。玄宗讓人在御座前,放一張七寶床,供李白寫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對李白寫回信,百官都臉有喜色,唯獨楊國忠、高力士滿臉不高興。李白瞧在眼裡,且不說話,待近侍小太監將信紙在案几上鋪開,李白便奏啟皇帝說:“臣以前被楊丞相、高太尉欺侮,他們在前,我神氣不旺。乞請陛下頒下聖旨,讓楊國忠替臣磨墨,高力士為臣脫靴,臣才能意氣豪放,舉筆草詔,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這話一出,從皇帝到下臣,誰不心驚?但正是用人之際,沒法子,只得聽從所奏,玄宗便降旨,讓楊國忠彎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脫靴。待墨磨濃,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勞,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筆來,一揮而就。然後當眾宣讀詔書,無非是駁斥來書狂妄無理,宣揚大唐國威,然後說:“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諒你無知狂悖,你們應當立刻悔悟,勤勉操持,歲歲貢獻,否則將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過回信一看,一式通順的渤海國文字,不由又驚訝又駭怕。叩頭辭朝退出,才悄悄問賀知章:“剛才讀詔的是誰?”賀回答:“是翰林學士李白。”使臣又問:“翰林學士是多大的官,能讓宰相磨墨,太尉脫靴?”賀知章回答說:“宰相、太尉,不過是人間的貴臣,那李學士卻是天上神仙下凡,輔助大唐,有誰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國後將所見所聞報告國王,並展示大唐國書。國王看了國書,與大臣商議:“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敵得住?”於是另寫國書,派使朝貢,與大唐重新修好。李白借草詔書羞辱了楊國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懷恨在心,常在楊貴妃面前說李白的壞話,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給李白一個有實權的官職,都被楊貴妃阻撓。不久安祿山造反,天下大亂。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參與平亂。誰知李璘與其兄長、肅宗皇帝鬧起矛盾,最後惹來殺身之禍,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牽連進去,被發配到夜郎。後來雖然被赦免,肅宗也想給李白一官半職,但李白已絕了做官的念頭,一心修道。他沿長江遊覽,這天,泊舟在採石江邊。當晚月明如晝,李白坐在船頭暢飲,忽然聽見天邊音樂之聲嘹亮,而且越傳越近。接著,江中風浪大作,有條幾丈長的大鯨魚,鼓起長鬣浮出水面,有兩個仙童,手持旌節,來到李白面前,口稱:“上帝派我倆迎接星主還位。”舟上其他人都驚嚇得昏死過去。待醒來時,只見李白坐在鯨背上,音樂前導,騰雲駕霧升天去了。